近段時間,不少義烏市民發現,位于義烏市中心的繡湖廣場北側,就是毗鄰義烏市政府大院的位置,有一處古井新建遺址正在修繕。這個遺址從9月份開始進行規劃、制定方案,12月初動工修繕,目前井亭已修繕完畢,整體景觀預計月底完工。
這座古井,年代非常久遠,是一座有2000年歷史的春秋戰國古井。很多義烏人納悶:邊上就是繡湖,并不缺水源,為何要在這樣的位置挖古井?

古井建于春秋戰國時期
古井遺址修復現場,立著一塊石碑:義烏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春秋戰國古井,2005年1月23日立。
原來,早在2000年5月2日,義烏開始舊城改造,繡湖廣場工程取土過程中,施工人員首先發現春秋戰國的這口水井遺址。該遺址位于原朝陽門南側的金山嶺小山坡下。水井距離地表約4米,底圓而口方。下層為巖石質井壁,呈圓形,上層為木質井架,呈正方形,建筑形制為“井”字形木結構半榫疊架而成。
義烏市文物辦的工作人員說,這是義烏市境內現存時代最早的水井。
古井,在大家的印象里,樣子都差不多,憑什么斷定這口古井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原來,當時根據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實驗室C14測定:古井的年代為距今2300年的春秋戰國時期。更重要的是,從同一口古井中出土了一件完整的細方格印紋紅陶缶,斷代同為春秋戰國時期,這也印證了這一判斷的可靠性。
到了2005年,古井遺址被公布為義烏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水源邊為何有古井
記者從修復現場設立的介紹牌里看到,當時,一同出土的還有12口秦漢古井群。前不久,義烏當地媒體曾刊發署名為吳潮海的《義烏城區古井功能再考證》一文,披露了在那次舊城改造中,除了發現春秋戰國時期古井,還在不到1萬平方米的范圍內發現古井20多口,“其中漢代古井11口,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11口漢代古井,井與井之間間隔約8米,分兩排有規則地整齊排列。”
這么多水井集聚一地,自然是印證了當時這一帶人口密集,但是,這些古井究竟有什么用場?
上個月,“金華地方志”也曾發表義烏市志編輯部編輯傅健撰寫的《義烏繡湖廣場木架古井》一文,他認為,晉代王嘉的《拾遺記》里曾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國謀臣范蠡,把四海難得之寶物,積聚于越都,而把銅鐵之類的戰略物資藏之井塹。
這些古井,都靠近江邊,運輸方便,而且工程隱蔽浩大,也不被后人所知、所用、所記,非常符合軍事保密之特點,所以都有可能是作為儲存戰略物資之用。
這一分析是否成立,當然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不過,發現類似的春秋戰國古井群,在國內其他地方也曾出現過,類似的考古分析或者能給義烏提供一些參考。
2012年時,湖北省荊州市考古人員在位于荊州區紀南鎮高臺村的引江濟漢工程河道上,發現了200余口密集排列的戰國古井。有意思的是,里面也發現了陶器、木器、鐵器等數百件文物。
古井內緣何有眾多的陶器等文物?當時的考古人員分析,有部分文物是當時的楚國人不小心墜于井中,如楚人綁在繩子上用于取水的陶罐,可能因松綁而墜井。除了不慎墜井外,還有部分廢棄的井被當作垃圾處理,楚人會將一些用不著或破碎的鐵器、陶器及果核等垃圾扔到井里。這些密集古井群中,有的古井是用于手工坊冶煉,有的古井是用于飲水,有的古井則是廢棄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