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數量大幅增長,“現象級”佳作寥寥無幾,浮躁心態依然普遍;專業院團分化明顯,繁花之下,戲曲人“內功”亟待加強……近來戲曲藝術明顯回暖,但時代機遇不是永久福利,以文化實力重塑文化自信,戲曲復興之路方能扎實、穩進。
近幾年,隨著一系列利好政策措施出臺,戲曲市場呈現明顯回暖跡象:據統計,2016年較2015年演出場次漲幅達7.9%,觀眾人數同比增長11.9%,2017年各方數據仍在統計之中,但從密集的演出場次和日益高漲的社會關注度來看,它已交出不錯的答卷:傳統戲曲的整理、傳承得到重視,新編作品數量顯著增長,小劇場戲曲創作尤為活躍;戲票被“秒殺”、上座率及票房破紀錄也屢見不鮮。
這種種成績不僅說明政策措施出臺的及時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對從業者來說,也是肯定,更是期許。許多戲曲人不禁感嘆:戲曲的春天來了!誠然,當前戲曲與前些年的邊緣化、不景氣相比,確實有了生氣、溫度和更多色彩,從業者多了積極性,事業發展前景也豁然開朗。但現狀是否就如數據那般樂觀?繁榮之下有哪些不足?具體實施和既有政策之間還存在哪些差距呢?
從劇目創作看,近幾年各類藝術節和劇目展演取消繁冗獎項、強化基礎評論等措施讓各院團更加潛心投入創作,加之國家藝術基金等各類資金對優秀劇本和舞臺創作大力扶持,新作品孵化有了堅實保障,數量相較前些年也有大幅度提升。但這其中現象級、極具人氣和口碑佳作并不多,作品打磨率、復排率、演出率和知名度并不高。好的藝術創作需要時間和經驗積累,需要“七稿八稿,沒完沒了”地提升,大量成本及資源投入,把好題材選擇關,提高作品的成活率是為根本。沒有歷經鍛造的高點,哪來百花齊放的高原?更何來萬眾矚目的高峰呢?萬不可為資金、為平臺、為“創作”而創作,一蹴而就的心態、“一槍頭的買賣”尤不可取。
對于小劇種來說,近年來受京、昆、越等大劇種以及大制作思維的影響,無論是劇本內容,還是音舞美、服化道都趨向同質化,地域性和個性化特色愈加缺乏——這個現象同樣亟待關注。
再看演出和觀眾數據,與前些年相比確有顯著提高,劇場中黑頭發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觀眾的年齡跨度也越來越大,以演員或是院團為中心的“粉絲群”借助新興的傳播方式聚集起更多年輕觀眾,著實令人欣慰。值得注意的是,名家名劇名院團的演出雖很火爆,觀眾數也一直呈穩中有升的趨勢,但基層院團常規演出、青年演員日常演出以及下基層、進社區的普通巡演,數量及上座率卻冷熱不均、參差不齊。老年觀眾和青年觀眾在劇目選擇上涇渭分明,老年人明顯傾向于傳統老戲,青年觀眾更樂于接受新編戲和實驗戲,這種不同年齡層觀眾的“偏食”對戲曲長遠發展亦有影響。
從市場角度看,2016年全國戲曲演出市場主要還是集中在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票房占比達70%,這兩個地區聚集了國內一流的戲曲表演團體、固定的戲曲演出場所以及穩定的戲迷觀眾,市場發展相對成熟。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京津滬三地,包括武漢、合肥、西安、寧波等地在內,戲曲年演出場次在100場以上的僅有9個城市,其中,武漢演出相對最多,達408場。除此之外,大多數的三、四線城市、城鎮乃至農村,幾無“市場”可言。政策上雖有“送戲下鄉”,但劇場少、劇團少、好劇目少、好演員少,長期缺乏戲曲氛圍的培養、固定觀眾群的培育和文化消費的習慣,除了一些傳統戲在農村仍有“號召力”之外,新編戲在城鎮及農村幾無空間,更別提票房和“市場”。
此外,政策再好,措施再多,終究只是“拐杖”,打鐵還需自身硬,對于戲曲從業者來說“修煉內功”才是當務之急。近幾年亦有幾個現象值得思考:其一,隨著對外文化交流越來越多,戲曲演員們接觸的小劇場、實驗性質的演出也愈加豐富。誠然,這對于戲曲的創作思路和創新思維多有啟發,但“四功五法”的基本功和傳統戲的基礎萬不可忽視和荒廢了,這是戲曲“走出去”的本源和立足于世界藝術之林的根;其二,劇目雖新,多媒體手段雖豐富,但礙于知識結構和藝術視野限制,許多作品創作觀念和價值觀依然陳舊。戲曲雖屬傳統文化,但其傳統載體只有融匯現代意識和時代精神方能具有當代價值。因此,文化知識的積累、藝術視野的開闊、舞臺經驗的提升和藝術鑒賞力的提高對于當代戲曲人來說亦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