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成(919—967),字咸熙,又稱李營丘。李成的一生是在五代十國的動亂歲月中度過的。北宋建國后七年,他溘然醉死于陳州(今河南淮陽)的某客舍,年僅四十九歲。作為一個英年早逝的畫家來說,李成的傳世作品可謂極為罕見,但他的畫作對后世的影響巨大。
李成多畫郊野平遠(yuǎn)曠闊之景,尤以畫“平遠(yuǎn)”與“寒林”之景著稱畫史。據(jù)北宋《宣和畫譜》記載,御府所藏李成畫作共計一百五十九幅。其中,冠以“平遠(yuǎn)”畫錄九幅,冠以“寒林”畫錄二十四幅,占所藏畫作總數(shù)百分之二十有余,其余均為描繪春、夏、秋、冬之景。宋人米芾在《畫史》中評價:“李成淡墨如夢霧中,石如云動,多巧少真意。”這種“石如云動”的山水筆法,成為后世畫家傳承李成筆法的重要風(fēng)格標(biāo)記。現(xiàn)存《寒林平野圖》軸為絹本墨筆,縱137.8厘米、橫69.2厘米。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在此畫的右上角,有宋徽宗趙佶御題“李成寒林平野”六字。前有“御書”半璽,畫上端有清乾隆題詩及收藏印鑒,流傳有序,應(yīng)屬李成的傳世之作。
從這幅《寒林平野圖》上看,畫面描繪的是蕭瑟的隆冬平野景色。近景兩株長松亭立,古柏形如蒼虬,枝干交柯,老根盤結(jié);中景河道曲折,似冰凍凝固,寒冬蕭蕭;遠(yuǎn)景煙靄空蒙而至天際,整幅畫面給人一種空靈而又凄涼之感。清人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書中,他對《寒林平野圖》的極高評價:“古木夭矯,雪色凜冽,寒鴉群集衰草中。暑月展之,如披北風(fēng)圖,令人可以挾擴,非營丘不能也。”這正是對李成最擅長的山水畫筆法的詮釋。尤其是圖中所繪的樹枝,無論粗細(xì),均呈弧線曲形,將線條的力度發(fā)揮到最大程度,構(gòu)成了中國古典山水畫中最優(yōu)美的線條。
我們知道,書畫同源是中國書畫家的獨家秘籍,它凸顯出中國書畫所具有的文化性,不論書家還是畫家,都非常注重線條的力度。縱觀李成的山水畫筆法,可見他將勾線作為表現(xiàn)物象的最主要手段,技法達(dá)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細(xì)品《寒林平野圖》中的松針,筆意銳鋒給人一種清剛、淡雅的美感,即使不染墨,也神完氣足。所以,李成的畫僅用淡墨作少量的烘染,同樣給人一種秀潤淡雅的審美享受。為此,史稱李成“惜墨如金”。
史載李成師從荊浩、關(guān)仝,但米芾在其《畫史》中評:“李成師荊浩未見一筆相似,師關(guān)仝則葉樹相似。”可見他是后師造化,自成一家,在宋初李成、關(guān)仝、范寬“三家山水”中影響最大。可以說,李成之所以能夠影響后世,成功之處就在其山水筆法的美感。眾所周知,線條是中國繪畫藝術(shù)的靈魂。李成山水畫的筆法靈魂就在其線條之美,其筆法不僅能夠表現(xiàn)出煙靄霏霧和風(fēng)雨明晦的氣候變化,渾然也能表現(xiàn)出大自然的山水之靈秀,具有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的特點。正如宋人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說:“毫鋒穎脫,墨法精微者,營丘之制也。”
李成出身貴族,原籍長安(今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于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今山東青州),故又稱李營丘。雖然李成的命途多舛,但在家世中衰時猶能以儒道自業(yè),最終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完成了一次飛躍。同時,他也絕非是一個窮困潦倒的前朝皇族后裔,或是死后成名的大畫家。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描寫道:“本鋪中兩壁皆李成所畫山水。”足見他的畫作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聞名天下。不過,明人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宋時李營丘畫,絕少真跡。”盡管兩人的著述文字有相沖之處,但也證明李成生前的名氣之高。孟元老著書時,李成已經(jīng)去世約有一百八十年,董其昌著書時,已距李成作古六百余年,前者是以文學(xué)的方式寫錄,后者則以一個行家的眼光著錄。從這個意義上看,李成在世的時候,仿他畫的人已經(jīng)很多。不言而喻,如果李成在當(dāng)時畫壇上默默無名,也不會有人仿他的畫。故此,由北宋官方主持編撰的《宣和畫譜》評價:“時凡稱山水者,必以成為古今第一。”又評:“至本朝李成一出,雖師法荊浩,而擅出藍(lán)之譽,數(shù)子之法遂亦掃地?zé)o余。”毋庸置疑,李成生前就在同輩山水畫家中具有至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