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陶人頭壺,1953年陜西洛南縣出土,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館,高23厘米,底徑6.3厘米,細泥紅陶。器形呈人頭葫蘆身,平底。人仰頭,面帶笑容,神態安祥。壺背有流,是一件盛液體的生活用具。壺造型古拙,手法簡練,藝術價值極高,為陶塑藝術的啟蒙作品。它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于6000-6500年前,是仰韶文化的“活化石”。
人頭壺是一件盛液體的容器,人頭與壺渾然一體。頭微微揚起,象征人類最初的凝望,上揚的嘴角,清秀的眉目,修長的鼻梁,刻畫了一個鮮活的仰韶文化時期的孕婦。壺背后伸出一根斷面呈扁圓形的管道,像壺內注水,眼睛和嘴巴則流水,好似女性的眼淚,象征著人類孕育的痛苦。
紅陶人頭壺象征著人類文明的覺醒,古人參照自身捏造出了人頭壺的形象,人頭壺比它的制作者更加長壽,6000年的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它依舊保持著當初的模樣。
人頭壺的功能,我們只能是推測。也許它并不是一個壺,因為它狹窄的出水口并不實用。我們試圖通過它去窺探新石器時代的文明崛起,那個以磨制石器為標志的時代,古老、質樸又神秘。
泥土與水、火交織在一起,經過物理化學反應,便形成了陶器。人頭壺向世界訴說著新石器時代人類的智慧。6000年,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歌,透過人頭壺的凝望,我們好似穿越到了另一個時空,看到了那顆古老而純凈的內心,不以物質變化為轉移。
由央視制作播出的大型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集便介紹了人頭壺,在節目中人頭壺好似被賦予了生命,寵辱不驚的向我們訴說著人世間的跌宕起伏,人頭壺作為仰韶文化的代表,6000年只是開始,不是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