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愛情故事》2月14日上映后,3天票房突破2億元大關,成為最快破2億元的華語愛情電影。梁家輝、劉嘉玲、余男、王學兵、斯琴高娃等新老明星參演,角色設置和劇情編排使處在不同人生階段的觀眾,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有人說如今是“得觀眾者得票房”,但也有不少影評人對該片并不認可。(資料照片)
盡管在今天的中國電影市場上,破紀錄已經成為常態,這個消息仍然在業界內外引起震動:到昨天為止,中國電影史上誕生了首個票房產出突破30億元的月份。這個數字,幾乎相當于2007年的全年票房數。若加上1月份獲得的20億元票房,今年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已經超過了2008年的全年總票房。
業界分析稱,爆發式增長的票房中,二三線城市的電影消費成為主力,隨著電影消費層次的增加,月破30億元的奇跡可以被復制。
數據14天單日票房破億元
數據顯示,2月1日至25日的25天中,有14天實現了單日破億元,還有3天實現了單日破2億元。在此之前,電影票房產出最高的月份是2012年12月,憑借《人再囧途之泰囧》的一飛沖天,中國電影市場當月票房收入達到25.6億元。
30億元票房,得益于春節檔的井噴。相比于以往春節檔的一片獨大,今年春節檔的最大特點,就是多部影片同時發力,使得整個影市呈現出萬花筒般豐富多彩。《西游記之大鬧天宮》目前累計票房已經超過10億元,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上第五部票房過10億元的影片;《爸爸去哪兒》在市場普遍不看好的情況下,先是刷新了2D華語電影首日票房新高,之后一路攀升,到現在為止已經逼近7億元;14日上映的《北京愛情故事》,又以過億元的票房將2D華語電影首日票房推到了新高度,目前票房在4億元左右。此外還有穩扎穩打的迪斯尼動畫《冰雪奇緣》、周潤發主演的《澳門風云》,也都分別取得了不錯的票房。
推手二三線城市是主力
不斷增長的銀幕數,無疑是“30億元月”的最大推手。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底,中國的銀幕總數已經達到1.8萬塊,僅去年一年增長的銀幕數就等于整個法國的銀幕總數。有業內人士預計,在未來一兩年內,中國的銀幕數量很可能會達到3萬塊,在此背景下,“30億元”還將被繼續刷新。
與此同時,考察一下新增銀幕數的去向,更可以理解為什么“30億元月”出現在春節檔。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記得,2010年底,在中國2800個縣級以上城市中,只有224個城市有票房記錄,而當時中國的銀幕數為6000塊左右;之后隨著大城市電影院日趨飽和,直接逼迫電影院線在二三線城市迅速擴張,近兩年新增的銀幕中,絕大多數都布局在二三線城市。而春節正好是大量人群從一線城市返鄉的時節,來自藝恩咨詢的統計顯示,從大年初一到初七,北、上、廣、深這4個傳統票倉城市的票房在同期全國總票房中只占了不到17%。這就意味著,在7天長假中,二三線城市貢獻了超過83%的電影票房,這一數字比2013年全年的平均水平提高了近8個百分點。
“媚俗”電影算不算好電影
一年增長的銀幕數堪比法國銀幕總量,以及“30億元月”的出現,讓很多人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國電影市場的巨大潛力。但是,這一龐大的市場將對中國電影產業和電影觀眾帶來什么影響,業界的觀點并不統一,有人認為創造30億元的影片中充斥著大量“媚俗的爛片”,將會影響中國電影的發展方向。
比如,《西游記之大鬧天宮》、《爸爸去哪兒》、《澳門風云》和《北京愛情故事》在影評人中的口碑并不高。尤其是《爸爸去哪兒》,直接引發了一場“什么是電影”的大討論。影評人蘭波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近3年來,中國的銀幕數量幾乎每年都要遞增一倍,巨大的市場面前,幾乎所有的片商都選擇了急功近利和投機”,“這種無法歸類于電影的‘綜藝電影欄目’一哄而上,必定會沖擊到真正意義上制作的電影之上映,甚至影響整個中國電影格局。”
然而,站在電影產業發展的角度,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在整個電影市場過程中,必定會有某個階段存在大量在精英人群看來是“爛片”的電影。電影產業評論者王義之就表示,即便是好萊塢,也有完全媚俗的時代。“電影本身是一個高成本的文化商品,對市場回報要求比較高。與此同時,它也需要通過一個很成熟的市場來達到不斷促進其藝術形式向前發展的目標。北美電影市場的成熟,是其百多年來不間斷發展的結果,而我們也需要這樣的過程。”王義之同時認為,電影注定是大眾的藝術,而當下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電影消費日益成為常態,這對于電影產業而言利大于弊。
去年的中國電影市場上,無論是《小時代》、《北京遇上西雅圖》、《致青春》,還是在大陸票房一向不好的杜琪峰作品,各類電影都漸漸有了各自的市場。王義之說:“回想上世紀90年代,整整十年間,影院數從1.5萬家減少到1000多家;票房從20多億元下滑至不足10億元。我相信,沒有一個電影人和電影觀眾愿意回到那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