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書法史上還是繪畫史上,文征明都堪稱是一位舉足輕重的巨匠。其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通,如此全面且成就高深,縱觀歷史恐唯有趙孟頫一人可比。特別是在“文人畫”發(fā)展史上,文征明更是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人。因曾任翰林院待詔,故人又稱文待詔。齋號有停云館、悟言室、玉蘭堂等。明代“吳門畫派”領(lǐng)軍人物,與沈周并稱“沈文”,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明四家”。父文林中進士任地方官吏,文征明幼時略顯遲鈍,“八、九歲語猶不甚了了”,父不以為然,“兒幸晚成,無害也。”并為其請了最好的老師。文師吳寬,畫習沈周,書學李應(yīng)禎,此三人皆一代名流,文征明從師于他們,在詩文書畫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

文征明 芙蓉圖(廣東省博物館藏)
但參加科舉考試卻屢試不中,從26歲起至53歲居然十考不中,最終憑推薦才入京授翰林院待詔,編修國史。因不滿于官場的黑暗與閑職的無聊,三年后乞職南歸故里,從此專心于書畫,名聲大起,四方持金求者紛至,然孤芳高潔,不肯為藩王、宦官、外國使節(jié)作畫。晚年書畫自娛,筆墨為生,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去世,終年90歲。
文征明的求仕之途可以說是非常坎坷的。出生于官宦之家的他,最初的理想是求取功名,但“十試有司,每試輒斥”,直至50多歲方以推薦身份謀得一翰林院待詔的閑職小官,實在是郁郁不得志。進入官場后看到宮廷紛爭,官場險惡,遂萌生去意,故不滿3年就借故辭職還家,此時他頓悟到多年所謀求的仕途之道并不是他的真正歸宿。王世貞《文先生傳》云:“先生歸,杜門不復(fù)與世事,以翰墨自娛。”至此他拋棄一切雜念,書畫成為他晚年的最大樂趣與追求。
文征明終其一生埋頭致力于書畫,至80多歲還能寫一手工工整整的蠅頭小楷,著實下了一番苦功。文征明的繪畫成就極大,他不僅是“吳門畫派”的旗手,一代宗師,門人眾多,對明清兩代的繪畫也影響巨大,“文風”所及達400年之久。在書法上,他的“文體”行書既俊邁銳利而又不失灑脫秀麗,有鳳舞瓊花之姿,風靡天下。在書法史與畫史上,文征明均占有重要的位置。

文征明 永錫難老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在繪畫上文征明雖然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精,但歷來公認與評價最高的當屬山水。文征明19歲開始學畫,26歲拜一代大家沈周為師,毫無疑問受沈周畫風的影響甚大。但其山水畫并不局限于沈周,而上溯宋元兩代,從米芾、趙伯駒、王蒙諸家中汲取了很多養(yǎng)分。他的山水畫同沈周一樣在用筆及風貌上大體分“細筆”與“粗筆”兩種,但沈周以雄健粗獷的粗筆著稱,文征明則以細密典雅的細筆稱勝,這一點他們又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傳世的文征明山水畫有青綠山水、細筆本色畫、粗筆山水、仿古山水等風格,反映出其轉(zhuǎn)益多師、面目眾多的特色。
細筆山水最能代表文征明自己的山水畫面貌,是他的本色畫。他雖然師從沈周,卻并未受沈周雄強剛健、粗獷張揚的畫風所籠罩,反而偏愛秀麗、細潤、雅致一路的山水,這與他獨特的審美有很大關(guān)系。文征明深受儒家傳統(tǒng)文化與思想影響,主張繪畫貴在“溫厚平和”,剛?cè)嵊卸龋瞥缇ぁ⑿銤櫋⑶妍悺⒑睿诶L畫上他有自己明確的取舍與追求。他喜愛沈周早期作品,認為用筆精工,不似晚年粗株大葉,草草而成,并多加效法。此外,趙孟頫繪畫的古意,王蒙結(jié)構(gòu)的繁密都被文征明融入到自己的山水畫中,同時一改“元四家”重筆墨而輕設(shè)色的短處,格外注重色的運用,最終形成自己用筆精細、設(shè)色淡雅、構(gòu)圖縝密、意境清幽的山水畫風格。
他的細筆山水代表作如《真賞齋圖》(上海博物館藏)、《惠山茶會圖》(北京故宮藏)、《東園圖》(北京故宮藏)、《影翠軒圖》(臺北故宮藏),用筆精致,色墨相得益彰,書卷氣很濃,古意盎然。他的山水畫大多描繪文人雅聚之景,將人物與山水有機結(jié)合起來,突出表現(xiàn)一種文人超然物外的境界與風骨,這是文征明山水畫的一大特色。
文征明的粗筆山水畫師法沈周,然蒼勁渾厚之余而不失溫潤,粗而不怪,簡而不率,筆墨沒有干枯狂燥之弊,并運用許多書法的用筆來勾皴點染,表現(xiàn)力豐富,節(jié)奏感很強,抒寫性甚濃。他的粗筆山水以水墨居多,也有設(shè)色。代表作有《石湖圖》(蘇州博物館藏)、《游玄墓詩畫圖》(臺北故宮藏)、《人日詩畫圖》(上海博物館藏)、《春山煙樹圖》(臺北故宮藏)、《桃源問津圖》(遼寧博物館藏)等。這些山水看似信筆而成,但細加端詳又格外嚴謹,絕無流俗之筆,此為文征明粗筆山水畫高超過人之處。此外,他還有一些介于粗細之間的山水,如《滸溪草堂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綠蔭草堂圖》(臺北故宮藏)、《林榭煎茶圖》(天津博物館藏),工寫結(jié)合,粗細兼顧,筆墨收放自如,將兩種風格有機地融為一體。
在青綠山水上文征明也造詣頗深,極有建樹。代表作有《飛嵐疊圖》(臺北故宮藏)、《春深高樹圖》(上海博物館藏)、《仿趙伯骕后赤壁賦圖》(臺北故宮藏)等。文征明的仿古山水雖數(shù)量不多,但從中不難看出他對歷代名家多有涉獵,對傳統(tǒng)下了一番苦功。代表作有北京故宮《仿米云山圖》、天津博物館《仿米云煙圖》和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古木蒼煙圖》。
文征明人物畫真跡傳世甚為罕見,目前已知的兩件為《湘君湘夫人圖》(北京故宮藏)和《老子像》(廣東省博物館藏)。他的人物畫直越元明而遠師東晉顧愷之與宋李公麟,在風神上與顧愷之更近。他的人物畫不畫任何配景,更注重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與精神,反映了文征明的美學思想。清惲壽平評其“古法俱在”,十分恰當。文征明的人物畫崇尚出塵之度,在他的許多山水人物中也有所體現(xiàn)。他的人物畫并不刻意追求外在的形似,而追求內(nèi)在的神韻,格調(diào)高雅,少有人企及。
在花鳥畫上文征明也有杰出貢獻,自成一派。他的設(shè)色花卉師從沈周,但工寫結(jié)合,設(shè)色雅麗,有自己的特色。如藏于臺北故宮的《桃花圖》,桃花精巧工細,葉的陰陽向背表現(xiàn)淋漓,樹的勾皴與枝的穿插十分講究,寫意而不失法度。藏于臺北故宮的《秋葵圖》是其墨筆畫佳作。文征明尤以畫蘭竹最負盛名,對后世影響極大。他畫蘭取趙孟堅的繁與鄭思肖的簡,合二為一,并糅以自己高超的書法線條,通過變化莫測的提按,將蘭草的飄逸、婀娜、剛?cè)帷⒎肀憩F(xiàn)得十分傳神,迎風絕塵,滿紙幽香,令人驚嘆。他的竹也與前人不同,銳利勁挺,不求其秀,人稱“喜氣寫蘭,怒氣寫竹”。其蘭竹代表作有《漪蘭竹石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文征明的書法以功力卓絕見長,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精絕的小楷與瀟灑的行書上。其小楷宗二王、歐陽詢、智永,法度森嚴,如《歸去來兮辭》(北京故宮藏)。行書融晉、唐、宋名家于一體,端莊而不失風流,遒勁而舒徐有余,剛?cè)嵯嗉妫猿梢患摇L兆趦x贊其:“如鳳舞瓊花,泉鳴竹澗。”如北京故宮藏《西苑詩》。晚年大字習黃庭堅,放縱擺宕,骨韻兼得,如蘇州博物館藏《三絕書畫》手卷。一生不喜作草書,非不能作,但更偏愛工整一路的書體,這與他自身的性情有關(guān)。文征明的書法總體上追求平正灑脫,不以險求勝。他的書法對繪畫影響很大,“以書入畫”使其畫中的線條十分精致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