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鈷為呈色劑的藍釉在中國始見于唐三彩陶器,而用于瓷器,則始創于元代景德鎮窯。元代藍釉瓷,傳世完整器十分稀少,全世界僅存10余件。明代宣德霽藍釉瓷器最著名,也很名貴。明清藍釉又習稱“霽藍”,嘉靖藍釉瓷器較為盛行,造型品種豐富多彩。明清的案頭小品雕塑盛行,能工巧匠層出不窮,流派紛呈。
如圖所示,霽藍釉老翁瓷雕9.5厘米,作品把老翁和竹簍雕得生動鮮活,造型富有動感。站立的老翁頭戴霽藍小帽,身著霽藍長衫,前襟為模印梅花紋,束模印半棱形腰帶,雙手扶于竹簍口沿。竹簍口小底大,豎條刻劃粗細不一。老翁深邃樂觀,怡然自得,面部表情極為傳神,笑瞇瞇的雙眼,微張的癟嘴,布滿皺紋的臉,面帶慈祥的笑容。
瓷塑的細部準確表現了人物的肌肉力量,老翁霽藍服裝,與素胎竹簍正好成鮮明對比,瓷塑增加了不少的生氣和情趣。工匠來自百姓,來自生活,熟悉自己塑的對象,又擁有嫻熟的技藝,以自己獨特的造詣,不拘一格地進行創作。充滿手工韻味的柔軟泥條不僅塑造出老翁的衣紋,而且生動地塑出了老翁的眉眼口鼻以及筋絡和皺紋,給人一種別樣的震撼。堪稱形神兼備、立意不凡的明代景德鎮窯藝術珍品,也是案頭雕刻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