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來,在幾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西藏考古事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持續發展,并在世界上產生了一定影響。截至2011年,西藏已發現各類文物點4277處。以卡若遺址、古格石窟群、皮央東嘎遺址、瓊結藏王陵等為標志的一系列史前石器遺址、墓葬遺址、巖畫以及石窟、寺院、壁畫、造像等文物遺存的發現,使西藏的文明史漸漸清晰地被復原。

西藏考古工作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
記者了解到,西藏和平解放以來開展的考古工作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當時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在那曲、定日、林芝、墨脫等地發現一批可能屬于石器時代的考古遺物、遺存,此舉使西藏考古學正式登上中國考古的歷史大舞臺。1961年2月,西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拉薩澎波農場東北的坡麓地帶,發現并清理了8座古墓葬,揭開西藏科學考古發掘工作的序幕。
1977年,在昌都縣卡若鎮卡若村東約1千米處,卡若文化遺址被發現,這一發現將西藏的農耕文化確定到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中發現了為數較多的細石器,石器種類有鏟、斧、鋤、切割器、刮削器等。通過對卡若文化遺址內石器、房屋的考古研究,考古學界發現卡若文化與黃河上游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馬廠文化及川西南、滇北地區的一些原始文化在文化內涵上有相似性,可能是因其有著共同的淵源,或者是互相影響的結果。
由此,西藏的農耕文化確定到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截至目前,在西藏已發現的舊石器地點有8處。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遺存發現較多,西藏東部和東南部集中在昌都和林芝,西藏中部主要為拉薩、山南和日喀則,西藏西北部主要為那曲和阿里。其中經過正式發掘或試掘的有昌都縣卡若遺址、小恩達遺址,拉薩市曲貢遺址、當雄縣加日塘遺址、貢嘎縣昌果溝遺址、瓊結縣邦嘎遺址等。
遺址和墓葬為揭開吐蕃文化之謎提供依據
吐蕃時期遺址和墓葬的大量發現,是西藏文物考古的另一重大成果。自1999年阿里地區札達縣東嘎鄉皮央村的薩松塘墓地被發現后,相繼在阿里、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發現了吐蕃時期的遺址4處、墓地近40處、墓葬約3000座。這些遺址和墓葬為揭開燦爛輝煌的吐蕃文化之謎提供了科學可靠的途徑和線索。其中以1979年發現的古格故城遺址和1992年發現的皮央東嘎遺址為代表。
10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古格王國雄踞西藏西部,弘揚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歷史舞臺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對古格故城遺址的考察都是由西方人進行的,1979年6月至9月,西藏自治區文管會和新疆自治區文管會聯合對古格故城遺址進行首次專業考察。1981年9月,西藏工業建筑勘測設計院對古格故城進行測繪、考察。1985年6月14日至10月16日,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出版社、故宮博物院、四川大學等單位組成的考察隊對古格故城遺址的建筑遺存、墓葬進行全面、深入考察,取得了重要成果。采集、清理、出土大批生活用具、生產工具、兵器和佛教藝術品,對研究古格王國的歷史、政治、經濟、軍事、建筑、宗教文化和藝術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皮央東嘎遺址群位于西藏自治區札達縣東嘎鄉皮央村和東嘎村境內的一條東西向溝谷中。1992——2001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四川大學等單位先后7次對皮央東嘎遺址群進行調查、發掘。發現有石窟、佛塔、佛寺、僧舍、土墻等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