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渝北區龍湖好望山且喜會所,雅集的召集人,天風古琴院院長、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傳承人黃建華正在當日的雅集上彈奏古琴。新華網 彭博 攝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幾百年前,王維的一首《竹里館》道出了文人生活的美妙意境:隱于野間,撫琴為伴,清妙安詳。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古琴漸漸由文人手中的玩物,慢慢化身為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符號,讓身處現代資訊爆炸社會中的人們,能夠從中得以一窺中華文明文脈的博大精深。9日,在重慶市渝北區龍湖好望山且喜會所,一群文人雅士便乘著“大雪”這個時節聚在了一起,舉辦了一場以古琴演奏為主題的雅集聚會,共同賞析古代文人的休閑方式與古琴的韻律之妙。
據了解,古琴作為中國古老的樂器之一,現代中國以前的人稱之為“琴”。由于清末民國時期許多外國樂器涌入了中國,如鋼琴、小提琴等,為了相互區別,于是人們就改稱它為“古琴”。
古琴的創制很古老,傳說是三皇五帝中的某一位創制了古琴。漢代桓譚《新論·琴道》中記載:神農氏“上觀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還有些資料中說是伏羲或舜創制了古琴。
古琴的形制發展定型是在漢代,制作工藝成熟不晚于唐代。當今的傳統斫琴師都是沿用著跟唐代一樣的制作工藝,這復雜的斫琴技藝與古代琴譜里的記載,也完全一致。遵循傳統工藝斫制一張琴,大約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傳統斫琴首先要選百年以上的老木料,分紋理,辨陰陽,一百塊木料中方能挑得一塊斫琴良材,然后配以梅花鹿角炮制的鹿角霜、黃魚膘熬的膠、漆樹上割的漆,按照古老且繁復的工藝制作。近百道工序需要分布在四季,一道道嚴謹操作,方能得到上佳的良琴。
“只要你懂中國文化,就能夠聽懂古琴、學習古琴。古琴的入門門檻不高,進入不算難,但要學得精要卻不易,需要對古代文化、人文歷史等有較深的了解。”作為雅集的召集人,天風古琴院院長、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傳承人黃建華在當日的雅集上這樣說道。
在他看來,古琴的聲音同樣也體現了中國的文化,“中國文化強調天地人的有機統一,而古琴的聲音也是天、地、人三合一的,講究天籟之音和聲調的變化。”黃建華一邊講述一邊演示著古琴的音調。他彈了一個空弦說,“這是地的聲音,古琴七弦的跨度在樂器中非常大,就像古人所說的‘地勢坤,厚德載物’”,他又在弦上輕撫了一下,“有地就有天,這種泛音,有如我們平時說的天籟之聲,而天地是相連的,黃河之水天上來。”最后,他撫琴揉按,琴聲游走低吟,“這是人聲,中國人說話最大的特點,是有聲調。古琴的聲音,是最具中國聲韻特點讓我們特別熟悉親切的聲音”。
在演奏曲目方面,大多數古琴的傳統曲目都比較古老,古人留存下來的琴譜著作極為豐富,共有琴譜約有150多部,記錄了3000多首琴曲。這些曲目基本都是創作于清代之前,如大家熟悉的古琴名曲 《陽春》《白雪》琴譜記載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胡笳十八拍》據載為漢末蔡文姬所作;《平沙落雁》據載是宋代毛敏仲所作;《漁樵問答》在明代人編著的琴譜中就被稱之為“古操也”;魏晉名士嵇康以善彈《廣陵散》而著名。另外,在琴譜中記載為漢唐時期創作的曲目比比皆是,琴曲之古老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