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茶文化是中華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從茶葉到茶具到飲茶方式,茶文化成為重要的中華傳統文化之一。同時,茶也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致2017年在杭州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的賀信中所說:“中國是茶的故鄉。茶葉深深融入中國人生活,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從古代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如果要選擇一件貫穿古今、中外都認可的體現中國民族身份的物品,茶葉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茶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中華民族對茶的發現和利用在新石器時期就已開始,從四川、云南到湖南、浙江等省區的長江流域地區是茶飲文化的發祥地。“秦人取蜀,始知茗飲”,秦始皇統一中國之時,蜀地的飲茶習俗亦隨之傳到了關隴等北方地區。魏晉時期人們開始將茶的儉約之性與人的樸素與節儉的品性相對應而論,茶飲在物質屬性之外,開始被賦予了文化屬性。
至唐朝,茶葉通過隋代鑿通的大運河源源不斷從南方運往北方,飲茶成為全國性的習俗。茶葉成為文人們詩文吟詠和丹青描摹的新對象,由文人借寺院舉行的茶宴,成為文人雅集的新形式。陸羽撰寫《茶經》,提升了茶飲的技藝以及飲茶程序與茶具的審美品性,后世茶道、茶藝、茶文化的基本要素在其中皆已具備,更加激發了人們的飲茶興趣。自提倡“平常心是道”的馬祖道一以茶傳法開始,至百丈懷海農禪并重的江西禪,茶與禪與佛教開始深度結緣。
宋代建安北苑官焙貢茶龍團鳳餅的生產技術、工藝標準以及茶品的品質達到了農耕社會的極致。茶在宋代成為中國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同時也是“琴棋書畫詩香茶”諸般文化風雅生活之一,城市村鎮茶坊茶肆遍布。宋代茶具基本實現了專門化,官、汝、定、鈞諸窯的茶具美輪美奐,建窯等深釉茶盞則獨具審美特色。宋代茶詩詞文賦數不勝數,有眾多經典的茶書法、繪畫作品傳世。
明清時期,散條形葉茶成為茶葉的主流形態,六大茶類全部出現,制茶工藝與茶類的多樣性更加滿足了不同地區不同時節人們飲茶的需求,既豐富了人們茶飲及茶文化的多樣性,也為國際貿易的開展與擴大提供了可能性。由紫砂大家與文人藝術家們共同合作而完善的紫砂壺具,將文人情趣引入壺藝,使壺藝與茶道藝相結合,成為中國茶道藝的代表性茶具之一,開創了茶具文化發展的新時期。
習近平主席自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除多次用中國茶招待多國元首外,還在歐洲、南美洲多個國家發表的演講中提到中華文化代表之一的茶文化。許嘉璐將茶與中醫藥并喻為中華文化有機體的“兩翼”:“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儒、釋、道三教文化為主干的多元文化形態組成的,其兩翼:一翼是中國中醫學文化,一翼是中華茶文化。”英國學者麥克法蘭認為“茶在某種意義上與中國是同義詞”。茶塑造了中華文化,傳承著中華文化,茶文化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
茶葉聯通中國與世界
唐代以來,茶與茶文化成為古今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商貿物資和文化力量之一。作為一種新興的消費物品和文化現象,茶葉由遣唐使空海、最澄帶回日本,新羅使臣也將茶種帶回朝鮮半島種植。宋代的末茶點飲法由榮西等入宋僧傳回日本,為日本茶道界學習發展成為抹茶道,成為日本主流的茶道流派。日本的茶葉,也由榮西從中國帶回茶籽開始種植。
而與西北地區的茶葉貿易自唐后期開始以茶馬貿易的方式展開。宋代成立茶馬司等專門機構,指定專門茶葉產區與西北少數民族進行茶馬貿易。明逐蒙元而興,在與蒙古部族于長城主要關口開展的九邊貿易中,茶馬貿易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大航海時代,世界貿易體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歐洲諸國紛紛成立公司相繼來到亞洲,茶葉由它們從海路運到歐洲,成為葡、荷、英等國上流社會的時髦高檔新飲品。從此,中國的茶葉成為世界的茶葉,不再只是東亞的物質與精神文化,進而參與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英國社會風氣甚至為之一變,形成“下午茶”文化習俗。英國東印度公司對北美殖民地茶葉壟斷利益的追逐,引發波士頓傾茶事件,最終導致爆發北美殖民地獨立戰爭,美國獨立。小小茶葉成為改變世界格局的推手。
茶葉傳播到不同地區之后,與當地社會文化相結合,發展出新的茶文化形態,如韓國的茶禮、日本的茶道、英國的下午茶文化等,豐富了不同國家地區人們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生活。2006年英國BBC網站對“英國的國家象征”進行票選,“茶”以超過1/3的得票在12個選項中高居榜首。
從世界范圍的歷史來看,在20世紀以前世界所尋求的中國商品中,茶葉長期居于主要地位。茶葉為世界特別是西方近代以來的歷史發展帶來必需的財富,以至歷史學家普里查德認為:“茶葉是上帝,在它面前其他東西都可以犧牲。”麥克法蘭認為,“茶飲成為世界潛在的征服者”,甚至說“茶葉改變了一切”,李約瑟則將茶葉作為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后,對人類的第五個貢獻。茶葉是中國與世界之間重要的紐帶與橋梁,茶葉聯通了中國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