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連云港市淮海劇團按照國辦《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文件精神, 立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效保護與歷史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精髓,振興地方戲曲事業,推進文化創新,打響地方戲曲文化品牌。淮海劇團領導班子認真制定并對照全年目標任務,結合實際,帶領全團演職員真抓實干,緊緊圍繞國家級非遺項目淮海戲、海州五大宮調傳承保護與創新,扎實推進劇團的藝術生產、演出、非遺項目交流研討等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以精品劇目創作、參賽、巡演;非遺項目傳播推廣、交流研討;原創精品劇目參加國家及省市各類基金項目申報;高雅藝術進校園、下基層;經典折子戲傳承、演出展示;與企業合作進行市場化演出創收,拓展演出市場等形式。積極推動國家級非遺項目淮海戲、海州五大宮調的傳承保護,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收到了顯著效果。
市淮海劇團全年完成各類演出90余場次。現代輕喜劇淮海戲《辣媽犟爸》巡演約30場次;“獻禮十九大·攜手創輝煌”戲曲巡演30場次;開展“荷韻傳承”高雅藝術進校園展演活動、海州五大宮調雙龍井演出等。參加“中國夢·勞動美·幸福路”巡演;灌云梨花節演出;第十四屆(2017)中國·連云港西游記文化節暨第九屆中國·連云港文博會開幕式演出;“蘇北五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活動”等。
一、加工打磨精品劇目,打造舞臺藝術精品
擴大淮海戲宣傳途徑,增強淮海戲地區影響力。完成新編淮海戲《辣媽犟爸》加工打磨及展示演出調整,在市區及周邊地區巡演約30場次。《辣媽犟爸》巡演項目獲2017年度江蘇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資助。該劇獲第十屆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三屆省文華獎“文華優秀劇目獎”;第一屆花果山文化獎榮譽獎;連云港市文化產業引導資金資助;策劃“辣媽犟爸煉成記”電臺專題報道,進一步提升了淮海戲影響力。
5月24日,淮海戲《辣媽犟爸》 海州區政府禮堂惠民巡演.JPG
二、提升“周末劇場”惠民功能,強化傳統戲曲傳承
定期指導挑選優秀劇節目安排周末劇場惠民展示演出,完成多場次非遺項目淮海戲周末惠民演出,積極拓展周末劇場惠民演出功能。提高青年演員舞臺表演技巧與表演能力,增強舞臺演出內容形式,排練折子戲《催租》《借靴》《樊梨花點兵》《拾玉鐲》等傳統折子戲,完成語言類節目《反正話》等創排,充實周末劇場惠民演出及社會巡演。
三、啟動地方戲曲進校園工作,提升學生戲曲素養
完成高雅藝術進校園演出教學工作。4月,開展“荷韻傳揚”國家級非遺項目淮海戲進校園活動,《借靴》《催租》《擋馬》等折子戲在我市外國語學校輪番上演,劇團青年演員們的一顰一簇、一招一式讓學生們看得入神,受到專家評委、學校師生領導的高度好評。11月,劇團走進淮海工學院留學生中心,國家級非遺項目淮海戲傳承人,劇團老師教授來自俄羅斯、韓國、吉爾吉斯斯坦等十余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具有古海州地域特色的淮海戲。
11月15日,市淮海劇團青年演員教”洋學生“唱”淮海戲“.jpg
四、提升非遺項目社會傳習功能,打響地方古典音樂品牌
發揮海州五大宮調傳習所專業職能,提高傳承傳習力度,開展海州五大宮調演出活動,收獲專家領導廣泛贊譽。使國家級項目海州五大宮調在基層得到大眾化傳習,拓展五大宮調傳承傳習社會普及化。
五、擴大非遺項目資料生產利用率,社會展示宣傳
完善非遺藝術資料收集整理工作,規范非遺檔案、藝術檔案歸建整理建制;加大淮海戲在基層、學校的普及宣傳效果,提升淮海戲基層宣傳力度;完成淮海戲精選唱段曲目錄制、著作權登記及禮品盒設計制作,通過市演藝集團、淮海劇團微信公眾號對其進行全方位宣傳,并首發《望天空》唱段。該項工作通過成品贈送得到各界專家和領導肯定。
六、優化戲曲藝術人才結構,增強劇團戲曲人才建設
完成第八屆“江蘇戲劇獎·紅梅獎”大賽申報,薛夢雅、王欣兩位青年演員進入復賽,朱延鑫參加揚州決賽,獲著名京劇、梆子表演藝術家裴艷玲點評;通過觀摩話劇《風雨秦淮》、越劇《仁醫寸心》、《董小宛與冒辟疆》強化淮海戲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對外面向社會招收淮海戲專業人才。與連云港市藝術學校聯合,面向社會招收專業淮海戲班學生,增強淮海戲傳承資源,改變淮海戲下一代新生力量傳承結構問題,培養淮海戲傳承繼承新生力量。
七、積極拓展市場巡演,提升藝術產業產品經濟效益
積極拓展文企聯姻工作開拓演出市場,推動巡演劇節目創作和市場巡演,加強藝術產品和文化產業互動,全年完成進行社會巡演30場次。
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了先民的風俗習慣、生活生產方式等,是城市文化軟實力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2018年,連云港市淮海劇團將會緊跟中央精神,緊貼時代特色,緊契時代需求,繼續大力傳承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淮海戲、海州五大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