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考古界頗為興奮的一年,這一年,世界各地無數遺留的考古謎團逐個被破譯。回顧這一年,記者從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處了解并為大家揭曉吉林省考古這一年最令人矚目的五大發現。
1.安圖縣二道白河鎮寶馬城遺址發掘收獲
寶馬城位于安圖縣二道白河鎮西北4公里處的丘陵南坡上,相傳唐代一將軍在此地得寶馬,故而得名,亦稱“報馬城”。城中心區地理坐標為北緯42°27′07.2″,東經128°05′08.5″,海拔高程為707米。1978年省考古隊在寶馬城普查時發現一些指壓紋瓦片,從而斷定該城為渤海始建,遼金沿用。
據了解,為進一步解明城內建筑的結構與布局,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于2017年7月—10月對寶馬城遺址進行了第四次正式發掘,實際發掘面積562㎡,全面揭露了城內回廊外東南側的建筑基址(編號JZ4),南門豁口以及城墻東南轉角,還發現陶片、瓷片和銅飾件等保存較完整的建筑構件等遺物。同時繼續擴大城外勘探范圍,勘探面積120000平米。

寶馬城遺址是近年來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揭露面積最大,也最為重要的金代建筑遺址之一,也是近年來東北地區遼金時期乃至全國歷史時期考古工作中少見的高等級遺址,寶馬城遺址的發掘,是金代歷史與考古的重要發現,也是邊疆考古和北方民族考古的重大突破,對了解當時生活習俗與宗教信仰,探索中華文化多樣性、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對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也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記者了解到,2017年度的發掘結束后,不僅搞清了城內主要建筑(組群)的形制與布局,還增強了對城內排水溝的設置以及城內外整個排水系統的了解,據了解,2018年度的工作將圍繞城內給水系統——水井與城外相關窯址的發掘展開。
2.考古確認吉林東團山遺址存在不晚于東漢的城墻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5到2017三個年度的考古發掘,確認位于吉林市的東團山遺址平地城部分存在不晚于東漢時期的城墻,同時2017年的發掘中在城址內發現大量夫余時期遺存,為探索夫余早期王城問題提供了線索。
同時考古人員結合勘探和局部解剖確認了南城墻及東城墻南段的確切位置。在對城址的西側邊緣進行踏察時,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存長不足10米的西南側城墻,需進一步進行發掘確認其年代。此外,通過對以往發現的疑似為南門址的豁口進行了發掘,確認其并非門址,而是晚期破壞城墻形成的豁口。
3.五臺山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階段性成果
五臺山遺址位于農安縣永安鄉艾干吐村劉寶山屯西500米的五臺山上,遺址東側緊鄰波羅湖,是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現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4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長春博物館聯合組織了考古隊對五臺山遺址開展了主動性考古發掘,調查共采集陶器、石器、骨器等遺物50余件,陶器殘片數百件,最終發現并確認五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地點,在松嫩平原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保存較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17年6月至10月,考古隊又發現灰坑、墓葬及房址等各類遺跡47處,均屬新石器時代。據了解,從目前的發掘情況看,五臺山遺址是包含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共3種文化遺存的聚落址,此次發掘取得的成果對于研究嫩江流域和西流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的交流、互動提供了全新的考古學材料。

4.“東夏國”官倉遺址在吉林圖們江畔破土而出
2017年夏,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邊州文物保護中心聯合考古發掘隊,在磨盤村山城國家考古發掘主動項目工作中,揭露出一座大型東夏國官倉遺址,據悉,這是雄踞東北十九年的東夏國遺跡在我國乃至東北考古工作中一次開創性的發現。
據悉,東夏國南京城內不僅發現了高等級的官倉遺址,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城中發掘出各種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生產工具,充分說明東夏國時期的農業生產已相當臻熟,同時也證明南京城周邊的布爾哈通河谷、海蘭江畔,早已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農耕之所。
5.長山遺址發掘
長山遺址位于吉林梨樹縣小城子鎮西北約10.5公里處,東南距長山村約500米,處于東遼河中游左岸,北距東遼河約1000米,遺址中心地理坐標東經124°25′45″,北緯43°44′30″,海拔160米。
2017年7月,由吉林大學考古專業方啟副教授、史寶琳老師帶領2015級考古專業本科生在2016年發掘區的東側進行發掘,共布設探方44個,計1100平方米,采用了探方發掘與平面發掘相結合的發掘方法,發現一條橫跨發掘區的灰溝以及位于其北部、南部、西南部的房址各一座。
此外,據了解,此次共出土可復原器物21件,石器共計867件,骨器共計631件,蚌器共497件,陶片標本共計348件,其他陶制品共40件,青銅制品8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