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受時代,用優秀作品傳承民族精神
——文化部組織藝術家深入京津冀地區采風側記
觀黃驊大港的磅礴氣勢,品西柏坡歲月的波瀾壯闊,嘆雄安新區“千年大計”的高瞻遠矚……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近日,文化部藝術司組織中央民族樂團藝術家及其他知名詞曲藝術家深入京津冀地區,為今年的重點項目“京津冀民族音樂巡禮”進行采風。藝術家們近距離感受三地近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體會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醞釀創作反映人民心聲、緊扣時代脈搏的文藝作品。
感受新時代新氣象
“說實話,盡管為近鄰,也時常涉足,但這次有計劃、有針對性的采風,還是讓我對河北、天津的巨變深感震撼,對雄安新區和濱海新區的前景充滿憧憬。一路上所看到的這些偉大成就,正是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豐碩成果的縮影。”采風路上,著名文學撰稿人夏征宇一直用相機記錄著沿途美景,不論是河北渤海新區的港口、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還是天津濱海新區的中新生態城、國家動漫產業園等鱗次櫛比的現代化設施、建筑,他在不斷地分享中感嘆著京津冀三地的巨變。
5天行程中,大巴車行駛近千公里,采風團20人每日清晨驅車前往不同的城市,走過河北黃驊市渤海新區、石家莊市、雄安新區和天津市濱海新區等地,對京津冀三地的歷史文化、發展現狀與風土人情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前對雄安新區不甚了解,甚至覺得其有種神秘感,通過采風活動,切實感受到了建設雄安新區是國家的重大戰略,令我對這樣的‘千年大計’肅然起敬。”中央民族樂團創作室副主任蕭文禮說。
“以往雖然我們也通過學習、看新聞等,對京津冀一體化內涵有所了解,但更多是停留在概念上,缺乏直觀感受。這次對渤海新區、雄安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的實地參觀,讓我們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戰略有了切身感受,所見所聞讓我們感到鼓舞和震撼!”詞作家谷繼峰說。
創作要有真情實感
“最后一站我們來到天津,先在天津博物館追尋歷史,再踏上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濱海新區。10年時間,從昔日的鹽堿地到今日的現代、繁華、文明新區,讓我們再次見識了中國速度、濱海速度。”青年詞作家、中國音協會員陳維東動情地說,“先烈們用生命締造了共和國,先賢們為我們今天的繁榮昌盛奉獻了自己的智慧。只有親眼所見才能體會這種震撼,只有用內心去感受與品悟,我們的作品才可以傳遞民族精神之美。”
藝術家們也從自身出發,一路探尋靈感。“其實,京津冀的快速發展從我們往返乘坐的高鐵就能體現出來。三地一體化發展這一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鐵路運輸方面的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鐵路文工團作曲家胡堯表示,他打算以鐵路為主題為京津冀譜寫一曲。“改革開放近40年,我國高速鐵路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是全中國人民的驕傲。”胡堯說。
“在近年來的創作實踐中,我體會很深的一點是創作題材的匱乏和創作激情的減退乃至情感的麻木。究其原因,就是創作者的心沒有沉下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非常有針對性的。這不僅是現實需要,更是根本要求。深入生活就要重視體驗,扎根人民就要燃起創作激情。”谷繼峰此行是第四次來到西柏坡,途中他開始構思一首新作品。他說:“這說明只要投入情感、動了真情,就一定會有收獲。”夏征宇也在回京第二天創作了詩歌《戀曲·西柏坡》,編劇宋小明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
完善采風長效機制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我們的國家真的為國民平安健康的生活做出了巨大努力。”……不論是采風途中還是調整休息時,藝術家們熱烈討論著所見所聞,沒有年齡與職位的藩籬,大家互相交流學習、取長補短,步履不停。“通過這次采風,我們看到了天津濱海新區及雄安新區等的全新面貌。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新區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建設經驗可復制、可借鑒的宜居之地。作為年輕的創作人員,應該用怎樣的眼光去感受當下、開創未來,我認為這是帶著5天采風成果回來需要進一步思考論證的問題。”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政治工作部文工團作曲家印倩文說,“希望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文藝創作或文藝會演上,能夠交上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中國音樂學院作曲教研室主任阮昆申說:“這次采風活動特別及時、有意義,我們領略了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也進一步認識了藝術創作規律,不能空穴來風、生搬硬套,這就要求我們沉下心來、好好學習,不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文化部藝術司演出管理處副處長程鵬表示,此次采風活動遵循藝術規律,在創作采風階段既有藝術家集中采風,也有后續藝術家獨立采風。“要在三地聯絡點的建設上下功夫,使其真正為藝術家扎下來提供保障,讓藝術家前來能找對人、踩對點,接觸到豐沛的文藝創作素材,感受真實生活與真摯情感,從而使藝術家們如魚得水,全身心投入藝術創作中去。”程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