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意義上說,碑帖類圖書不需要太多的編輯含量。只要找到合適的底本,印制的清晰度高一些,就可以投放市場了。如果再把這部碑帖的基本情況加以介紹,編輯的任務也就完成了。
其實不然。要使圖書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得到讀者的認可,必須從增加編輯含量上入手。就經典而言,在出版領域已經找不到任何空白點,關鍵是要做出特色,具有獨到的編輯含量,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
臨摹經典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基本途徑,也是提高書法藝術水平的不二法門。因此,我們策劃的重點就是如何在“臨摹”上為讀者提供更大的便利。臨摹的前提是找到范本。在過去,得到一部碑帖很不容易,因此人們的眼界有限,只能見到什么學什么。現在的讀者所面臨的是無所適從的選擇煩惱。一些民間亂寫亂刻的墓志、造像慢慢被人們發掘出來,被有些人奉為圭臬,以丑為美,誤入歧途而不自知。基于此,我們突出了選擇碑帖的經典性。所謂經典,就是具有典型的審美價值,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代表性、永恒性乃至里程碑意義的作品。第一輯,我們選擇了漢代的《禮器碑》《曹全碑》《張遷碑》,北魏時期的《張猛龍碑》《始平公造像記》《張黑女墓志銘》,唐代的《顏真卿書顏勤禮碑》共七種碑帖,這七種碑帖的原作年代自東漢至盛唐,跨度達六七百年,其間有漢隸、魏碑和唐楷三種典型的書體,是中國書法不斷走向輝煌的記錄。而這七種碑帖,既適合初學,又適合提高。
范本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是如何臨摹的問題。對初學者而言,臨摹經典時往往會遇到無從入手的煩惱。由于經典碑帖原作年代久遠,多有剝泐殘缺,加之大多從金石傳拓而來,無論是點畫的起筆、行筆和收筆,還是結構的穿插與組合,用毛筆都難以表現出來,即使面對精良的傳世拓本,也常常不得其門而入。因此,看他人如何臨摹就成為事半功倍的學習方式。通過觀察別人的臨摹作品,可以更為清楚地看到他們如何將碑帖中的字還原到紙上,如何將古人的精神氣質化作自己的面目。
起初,我們曾想到以古代尤其是清代以來書法家的臨摹之作作為參照。但是我們發現,除了極少數作品為通臨之外,大多都是片斷,即選臨、節臨的作品,這就不便于初學者對所學碑帖的觀察和理解。因此,我們決定不一味依賴古人,以當代書法家的臨摹作為范本。于是,我們聘請了五位書法家臨寫這七種碑帖。這五位書法家對于所臨摹的作品都下過硬功夫,對于經典有著準確的把握和深入而獨到的理解。這套“經典碑帖臨本叢書”不僅收錄了書法家的通臨之作,有的還包括書法家不同時期的臨摹作品。我們將書法家臨寫的部分過程攝錄下來,讀者通過掃描封底的二維碼,直觀地看到書法家是如何臨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