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寧夏彭陽姚河塬商周遺址在考古發掘中出土甲骨文,是目前中國境內商周遺址發現甲骨文最西北部的一處遺址。

寧夏彭陽姚河塬商周遺址考古挖掘現場。
姚河塬商周遺址位于寧夏彭陽縣新集鄉紅河支流李兒河、小河切割形成的塬地上,面積60余萬平方米。2017年6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目前經勘探發現壕溝、墻體、道路、儲水池、水渠、鑄銅作坊區、制陶作坊區等遺跡。墓葬區勘探發現墓葬60余座,截至目前已發掘墓葬18座,其中甲字形大墓2座,豎穴土坑中型墓5座,小型墓4座;馬坑6座,車馬坑1座。另發掘祭祀坑1座,灰坑8座。出土青銅器、玉器、骨器等文物3000余件。
據姚河塬商周遺址考古隊隊長馬強介紹,此次發掘出土卜骨3件,其中有字卜骨1件,出土于甲字形墓葬M13墓道的填土中,質地為牛的肩胛骨,正反面均經刮治上光,正面右下部分有單鉆未灼的鉆穴,上部有三個經背面燒灼而開的兆痕,正面的左側兆痕旁有刻辭兩行,33字,合文2,共35字。卜骨刻辭內容大致是卜問派遣兩人,分別率30人巡查于夜、宕等五地,有無災禍?共涉及2個人名和5個地名。背面殘存鉆痕5個,其中右側4個上下成列,鉆穴內有豎向鑿痕,并有灼痕。左側還有墨書文字,尚未釋讀。該卜骨鉆鑿形制與陜西周原遺址所出基本相同。

甲字形墓葬M13墓道填土中出土的有字卜骨。
姚河塬商周遺址自2017年6月發掘工作開展以來,相繼發現了商周時期墓葬、車馬坑、祭祀坑、鑄銅作坊遺址等重要遺跡。甲骨文在姚河塬商周遺址的發現是商周考古領域的重大發現之一。通觀國內出土甲骨文的遺址,均具有都邑性質,這也印證了姚河塬遺址的級別較高、與周王朝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對判斷整個遺址屬西周早期封國性質這一論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姚河塬是寧夏南部及涇水上游地區首次發現的一處大型西周遺址,功能結構復雜的聚落形態、帶墓道的高等級墓葬、掌握高技能工藝的鑄銅作坊,出土的青銅器、玉器、瓷器、象牙器等珍貴文物,及甲骨文為代表的特殊文化產品,都顯示其絕非普通居址,而可能與關中的周公廟、孔頭溝,北京房山董家林等遺址一樣,屬于西周大臣的采邑或分封諸侯國所在,即為一個西周封國的都邑遺址。由此可推測,西周王朝對西部疆域的管理與東部地區一樣,采用的也是“分封諸侯,藩屏王室”模式。姚河塬的發掘,對了解西周的政治格局、周王朝與西北邊陲地區的關系提供了珍貴的新資料。此外,遺址內發現較多劉家文化類遺存,以及先周文化、殷商文化、寺洼文化遺物,反映了商周之際寧夏南部地區出現過復雜的人群轉換及文化變遷,是研究隴山地區與相關區域交流和聯系的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