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建筑學家中,有公認的“中國建筑四杰”——梁思成、楊廷寶、童寯、劉敦楨。這些建筑學大師,才華橫溢,學貫中西,開創了中國現代建筑創作先河,推動了中國建筑史發展,在國家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先驅:梁思成
梁思成,中國著名建筑學家;他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筑系,撰寫了中國人的第一部建筑史;他是解放后致力于保護古建筑的旗幟性人物;他曾為保護北京古城墻奔走呼號……他畢生都在致力于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護。

“建筑師的業是什么?直接地說是建筑物之創造,為社會解決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問題,間接地說,是文化的紀錄者,是歷史之反照鏡。所以你們的問題十分地繁難,你們的責任十分地重大。”
梁思成的父親梁啟超,是清末改革家,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國,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東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隨父母從日本回國,在北京崇德國小及匯文中學(1912-1914)就學。1915年,入北平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1923年畢業于清華學校高等科。

1915年初入清華學校的梁思成
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國費城賓州大學建筑系學習,1927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又去哈佛大學學習建筑史,研究中國古代建筑(肄業)。

梁思成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籍卡

中國留學生在賓大,前排左一為梁思成,左二為林徽因


梁思成在1926年約翰·斯圖爾森紀念獎學金競賽中的參賽作品(圖片來源:《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建筑》(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出版社,1920年代末期))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與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華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之后赴歐洲參觀古建筑,8月18日回國后,在沈陽東北大學任教,創立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筑學系。

圖為1928年3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加拿大的結婚照,禮服由林徽因自己設計
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后,梁思成于1931年回到北平,進入中國營造學社工作(任法式部主任)。
從1937年起,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國十五省二百多個縣,測繪和拍攝二千多件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來的古建筑遺物。這些重大考察結果,寫成文章在國外發表,引起國際上對這些文物的重視,為梁思成日后注釋《營造法式》和編寫《中國建筑史》,準備良好的基礎。

1936年五月梁思成、林徽因在考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途中


梁思成先生繪制的《圖像中國建筑史》插圖
1946年,梁思成赴美國講學,受聘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并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建筑師。因他在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

這是1947年梁思成參加聯合國總部大樓設計的歷史照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還先后擔任了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梁思成手繪圖紙:《北京城墻公園設想規劃草圖》
1950年初,梁思成與都市計劃委員會的陳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規劃方案---《關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主張保護北京古建筑和城墻,建議在西郊建新北京,保護舊北京城,不在舊城建高層建筑,但建議沒有被采納。之后他多次上書,挽救了北海的團城。

北京城墻航拍
如今,只能從老照片中一窺當年北京城墻的宏偉模樣
評價梁思成一定要帶上他的夫人林徽因。梁思成、林徽因二人對中國古代建筑史的貢獻不可磨滅,因為他們的虔誠、辛勞和那份熱忱而誠摯的情懷。沒有他們的前瞻性的思想、實地考察的行動、長期潛心研究的定力,很多東西我們在當下不僅不會被看到,還根本無法知曉那些古老的建筑事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他們對中國建筑最大的貢獻,還是那種為保護古建和修繕古建而亡命的精神。梁林二人保護的,遠不是古建,而是鮮活的建筑歷史、沉淀的建筑知識與人文的建筑情懷。

梁思成在測繪善化寺普賢閣斗拱后尾時留影


林徽因在正定開元寺鐘樓梁上
《清式營造則例》是梁思成先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是中國建筑史界的一部重要教科書,被稱為是中國古代建筑的兩部"文法課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