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中國園林城市蘇州舉行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會場外,由蘇州一家民間刺繡藝術館表演的刺繡藝術引起與會各國代表的極大興趣,代表們紛紛駐足觀看。
一根銀針,幾縷絲線,經過刺繡藝術家的纖纖素手,變幻出人間百態,世象萬千。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的姚建萍表演的刺繡藝術和掛在會場休息廳墻上的刺繡作品引得外國代表嘖嘖稱奇。
蘇繡與湘繡、蜀繡和粵繡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繡,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蘇繡具有"精、細、雅、潔"的獨特風格,以精妙絕倫的繡工、活潑多變的針法、豐富多彩的形象著稱。
為迎接世遺會的召開,蘇州的刺繡藝術家制作了一幅長達28米的條幅,通過一針一線將世界遺產蘇州園林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觀眾眼前。繡幅首尾分別繡上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開幕日期和大會口號"保護世界遺產,促進共同發展"。這一氣勢恢弘的作品表達了蘇州市民對這次舉世矚目盛會的期待和支持。
會議期間,刺繡作品也為會場外休息廳增添了藝術氛圍。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一幅12米長的"百鴿圖",100只形態各異的鴿子穿梭在象征富貴和欣欣向榮的牡丹花叢中,寓意著人類對世界和平的美好向往。當得知這幅藝術精品是姚建萍等16人花5年時間一針一線繡出來的時候,一位外國代表驚嘆到:"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目前,蘇州有大約10萬女性從事刺繡藝術,被稱為"繡娘"。專家表示,蘇繡之所以千余年來長盛不衰,在于其深深扎根于民間。"閨閣家家架繡繃,婦姑人人習針巧"。在蘇州農村,下至幼女,上至老嫗,無不飛針走線。她們高超的刺繡技藝令人嘆為觀止。
目前,蘇繡這門古老藝術正向綜合藝術方向發展。繡娘們引入新的針法及美學理念,以針代筆,以線代色,將油畫、國畫、人物、肖像等題材,與蘇繡藝術巧妙融合,用傳統的蘇繡技藝演繹書畫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