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文化尋根,一次詩意之旅,一次美麗的發現,一次心靈的穿越,一次精神遺產的傳播與傳承……當去年6月5日讀到重慶日報記者貼出“同茂大道416號”發出的第一篇報道時,我眼前一亮,第一時間關注,而后,“漫長”的四個月,每篇必讀,享受這一道道詩意的、文化的、歷史的精神大餐,“點贊”的表情包一次次在指尖發出。這實在是一次漂亮的策劃與行動!“重走古詩路 思君下渝州——探尋重慶古詩地圖”全媒體系列報道——應該是2017年發生在重慶而美譽波及全國的最具情懷的一次文化事件。
歷時近四個月,行程逾萬公里,遍訪重慶38個區縣(自治縣),16萬字的連續報道——行走、穿越、揭秘、再現、傳承、傳播——梳理詩歌脈絡、挖掘史料、對話專家、實地訪談,見詩、見情、見景、見人、見事,千年巴渝文脈詩韻隨著這一條古詩路徐徐展開。唐宋元明清,千年前的詩人、詞人在記者筆下活了過來,仿佛不是記者在走訪,而是他們“親自”帶著我們在看,在講述,在展示……而其傳播——日報的官微、區縣頭條、同茂大道416號等新媒體和日報紙媒的精選整版連載,媒介合奏“同一首歌”,構成一幅“互聯網+”時代立體交融的恢弘畫卷。再加上報道結束后的“重慶最美十大古詩”評選活動,舉辦巴渝古詩詞傳承盛典,以及這本將其“固化”的圖書,滿目珠玉,令人應接不暇。有形的古詩路走訪結束,而無形的詩路還在這座城市蔓延、升華。古詩路,也是一條“新詩路”,美麗的巴渝山水、厚重的重慶文化,淳樸的民風、勤勞的人民、多彩的生活,看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的鄉愁……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歷經這一次“行動”而異常鮮活。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即使單從這次行動的由頭——古詩而言,這次尋訪、這本古詩路地圖的意義與價值也是顯而易見的。除二三十首或者更少一點的進入文學史、進入教材、進入導游詞外,其余的詩和詩人,嚴格說,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它們是客觀存在的,只是“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這次16萬字的報道,可以說是重慶首次集中的鉤沉與整理,所以,即使就詩論詩,它也具有重慶詩歌史以及詩學理論的學術價值。更何況,因為實地的走訪、考證、發掘,大多詩歌的“本事”也被一一“公諸于眾”,詩歌直接描寫的景物、地理、人倫,以及“環繞”、“隱匿”字里行間的歷史典故、風土人情,即“還原”歷史,又“再現”當下。所以,我想說,這是——不是學術的學術考察、不是詩學的詩學講座、不是地圖的地圖繪制,“窺一豹而見全身”,這豈不是中華優秀傳統——詩意中國的示范性的探索之旅!
當“及時性”的宣傳報道集結成書的時候,我還想說,這不是什么文化的衍生品,而是由詩歌而切入重慶地方歷史文化百科全書式的教育。新鮮出爐的這本圖書,就是最為生動的、也是最高雅的鄉土教材。所以,我更愿意推薦:所有重慶市民,特別是大中小學學生,都來讀讀這一系列報道吧。它們不僅僅只是詩歌,也是歷史;不僅僅是歷史,也是生活;不僅僅是生活,也是人生。
什么是文化自信?我們憑什么自信?我們為什么自信?怎樣才能更自信?我相信,這也是一條充滿啟示的詩路:這些美輪美奐、韻味悠長的詩詞已經給出了答案。
“重走古詩路 思君下渝州——探尋重慶古詩地圖”全媒體系列報道,第一次舉步那天清晨,價值已經誕生。我相信,它的價值才剛剛開始。
因為,一切重走,就是一次新的出發;因為,路已經找到,目標就在前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詩與遠方,正在我們的眼前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