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地方戲曲的生存與發展
——以遼寧阜新蒙古劇為例
中國戲曲藝術是我國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無論在它的孕育形成期,還是在其發展流變期,都曾得到各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滋養。同樣,地方戲曲藝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珍寶,其中既包括眾多的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也包括少數民族地方戲曲劇種。少數民族地方戲曲劇種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藝術個性,重視支持、扶植少數民族地方戲曲劇種,對于促進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交融,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遼寧阜新蒙古劇作為蒙古貞地區新興的地方戲曲劇種,自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誕生以來,經過十年的興盛,到“文革”期間的消亡與之后的復興,再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定名,阜新蒙古劇都展現了一個少數民族地方戲曲劇種的韌性。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阜新蒙古劇的發展在社會經濟文化的沖擊之下,劇種自身的發展遇到了困難,如何對生存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認真的梳理,從而找到適合這個少數民族地方戲曲劇種發展的正確之路,這或許是當下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
遼寧阜新蒙古劇的生存現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戲曲類的表演樣態在現代的娛樂消費方式影響之下,生存狀況一落千丈,整個戲劇演出環境急劇萎縮,戲劇在人們的審美體驗中,逐漸被邊緣化。在此背景之下,阜新蒙古劇也難以躲避,1997年,阜新縣直屬蒙古劇實驗劇團(1984年成立)與歌舞團、評劇團合并成為“阜新民族藝術團”,該團也只是偶爾演出蒙古劇片段,已沒有能力呈現整部戲。蒙古劇的劇種形態已然成碎片化的狀態。盡管沒有了專業蒙古劇團,但阜新市縣兩級文化部門仍然主動地去扶持這一新興劇種。從2003年開始,阜新市每年都投入專項資金,組織、扶持、發展蒙古劇團,調動蒙古劇創作人才和優秀演職人員的積極性,連續組織舉辦了三屆蒙古劇調演活動。在蒙古劇調演活動的推動之下,涌現出多部優秀的蒙古劇作品,如《砸斗》《巧計》《打工歸來》《水草情深》《巴特爾的婚禮》等。但從2007年以后,這種調演也沒有了。因為沒有蒙古劇團就沒有演出。近幾年,在蒙古貞地區蒙古劇的演出幾乎看不到了。
遼寧阜新蒙古劇今后發展的出路
(一)恢復成立阜新蒙古劇團
只要能開展蒙古劇的演出,就能證明蒙古劇這個少數民族劇種是真實存在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經濟發展的熱潮,確實讓一部分人沒有清晰地認識到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社會發展到今天,傳統文化漸趨回歸,這是自上而下的一種文化上的自覺行為,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社會層面,都清醒地意識到,傳統文化就是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根脈。所以不管成立怎樣的蒙古劇團,只要認定蒙古劇是蒙古貞地區民族文化最佳的呈現方式和表現手段,應該都不會再走從前被迫解體的老路。有了劇團才有蒙古劇,否則劇種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注定是無根的浮萍。還要注意一點,成立的蒙古劇團一定不能成為空中樓閣,不能脫離蒙古族人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所以會有蒙古劇的興盛,劇團二十幾個,演員幾百人,就因為他們的演出是準備演給普通大眾的,也是給社會最底層的人民看的,才會深受人民的歡迎,把它當成自己民族的藝術去呵護它。因此,阜新蒙古劇以及蒙古劇表演團體必須扎根于民族民間的土壤之中,才會有生命力,才會存活下去。
(二)培養后繼人才彌補斷層
盡管在二十世紀初的幾次蒙古劇調演中看到了蒙古劇的身影,但從事蒙古劇演出的那些演員們卻沒有在經濟狀況上得到更多的改善,也是源于蒙古劇團自身市場觀念的淡漠,團沒了,人也就散了。在阜新蒙古劇發展的五六十年時間,培養了五百多名業余、專業創作、表演、演奏人員隊伍,如郭振義、布和、扎木蘇、那木海、尹扎布、金福山、白連生等幾十位蒙古劇作者。如今,這些蒙古劇的人才資源消耗殆盡,也流失殆盡,無論是演員還是作者都相當稀缺。當年正是這些優秀的劇作者、音樂設計者、表演者,才把阜新蒙古劇推到了一個在全國來講也是很高水準的平臺之上,并得以最終命名為少數民族劇種。所以應該盡快建立“傳統科班制”和“學院教學制”相結合的新型的地方戲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阜新蒙古劇的舞臺演出水平,依賴于從事這個劇種所有演員的表演水平的體現,特別是那些優秀的演員表演水平,決定著蒙古劇的藝術水平。如果在目前尚存的蒙古劇演出團體中有條件好、素質好、有培養前途的優秀演員、尖子演員要重點培養,讓其拜名師甚至到專業的戲校學習深造。
(三)從非遺保護角度傳承
阜新蒙古族地區素有“民歌之海”的美稱,這也是阜新蒙古劇形成的藝術源泉,正因如此阜新蒙古劇與蒙古勒津烏力格爾、阜新東蒙短調民歌是頗有歷史淵源的,后兩者都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物質文化遺產,阜新蒙古劇也應爭取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會獲得更多的政策與資金的扶持。應鼓勵烏力格爾和東蒙短調民歌的國家級傳承人,積極介入阜新蒙古劇的傳承,也包括蒙古勒津好來寶等,因為它們之間是相通的,阜新蒙古劇的音樂素材和舞臺表現手段都有烏力格爾、東蒙短調民歌和蒙古勒津好來寶的元素,因而應放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的蒙古族文化進行保護。在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的演出,仍然是基層觀眾最喜愛的藝術欣賞方式。應該適時恢復蒙古劇的調演活動,可考慮從非遺展演的角度進行,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各民間團體的參與熱情,也會培養出更多的蒙古劇的從業者,也會帶動一批演員、編劇和樂手的成長和成熟,從而推動蒙古劇的發展,準確掌握蒙古劇的生存與發展的狀態,并進行評獎和資金獎勵。可以從中選出優秀的蒙古劇劇目參加全省甚至是全國的少數民族劇種交流演出,對蒙古劇也是一個很好的宣傳推廣。此外,在遼寧省惠民實事工程“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中,也應讓蒙古劇參與其中,不僅在蒙古族地區,在漢族地區也應該多演出,培養觀眾群體,這對于一個劇種來講也很重要。
(四)應注重民族語言狀態下的蒙古劇發展
當蒙古劇用蒙語演出劇目時,必定會在本民族觀眾心里產生強烈的共鳴,這是來自母體文化的召喚。然而,這些年,由于蒙漢融合,阜新蒙古族母語流失嚴重,已是不爭的事實。
阜新蒙古劇正是因為吸收本民族的文化養分,并借鑒其他民族的戲劇資源,才能在劇種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劇種的藝術表現力,劇種的藝術風格也得到發展。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重視和發展阜新蒙古劇的藝術風格的同時,不能放棄屬于本民族自身的劇種風格。它是有別于漢族戲曲的、適應時代審美體驗的獨特藝術風格。蒙古族語言是蒙古劇舞臺表現的重要方式,也是該劇種獨特性所在,應予以保持。這就要求蒙古劇作者既懂漢語又懂蒙語,在兩個民族文化彼此交流雙向互動之中,力求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劇劇目。蒙古劇演出團體應堅持蒙語演出為主,漢語演出為輔,兩種語言形式并存于舞臺之上。在蒙漢雜居的村落,這是蒙古劇的優勢和特點,既有利于與其他地方劇種的交流,也會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團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少數民族地方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這些地方戲曲確實在劇種生存方面遇到了實實在在的困難,這些阻礙都需要去逐個破解。少數民族地方戲曲承載著少數民族群眾對本民族文化深深的訴求與無限的依戀,更是各民族身份認同的有效載體,必須讓它們傳承下去,這是我們應該擔當的義務,也是不容推卸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