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不能脫離它所在的環境,因此建筑最能直覺地反映民族特征,美國建筑教育家羅泊桑教授說:“凡是偉大的建筑,都不僅能在功能上作出回答,也是在對人類的心靈與精神上做出回答。建筑的物質形式是社會的直觀表達,是最能反映當代歷史的,甚至在一片毀滅的廢墟中,它也能象征一種文化傳統和它的思想性。”
從建筑材料來看
傳統的東方建筑一直是以木頭為構架的,屬于木結構系統。中國人將木材選作基本建材,正是視木材與生命之親的關系,體現著“天人合一”,人與自然一起居住、一起生活、和諧共處的理念。傳統的西方建筑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西方人對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理的理性精神,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夠戰勝一切。

(上:山西應縣木塔下:羅馬斗獸場)
從建筑的空間布局來看
中國古代建筑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且平面布局方面表現出“對稱的有規律的走向”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形態的內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西方建筑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表現出西方人外向型性格和科學民主的精神。

(上:故宮博物館下:英國議會大廈)
從建筑色彩來看
中國建筑的色彩被賦予了濃厚的倫理觀念,以顏色作為區分社會等級、確定社會地位的手段,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建筑的色彩缺乏變化,雖然豐富,但是又顯得單一,并形成了一定模式。西方建筑的色彩,因為處于多元變化的社會文化中,所以變化多端,異彩紛呈,同時受西方“個人本位”觀念的影響,色彩非常張揚、熱烈、激情,甚至富于非理性的迷狂。

(上:水城威尼斯下:北京四合院)
從建筑造型來看
中國傳統造型特別強調“線型美”,講究線條的婉轉流動,追求意境和重倫理的思想在中國古建筑中體現得非常明顯,在建筑造型時,往往把其社會內容和象征意義放在顯要突出的位置,同時,還注重實用性。西方傳統造型強調“形式美”,發源于希臘的古典主義美學思想認為“美在物體的形式”,我們從古希臘的建筑中感受到一種對形式美的強烈的追求。

(左上:天壇右上:新天鵝城堡
左下:江南小鎮右下:倫敦塔橋)
中西方現代建筑
中西方現代建筑設計都堅持面向大眾的立場,為了改變傳統昂貴的建筑材料,采用了工業建筑材料,比如水泥,玻璃,鋼材等,大幅度的降低了建筑的成本。同時,還改變了建筑的基本結構和基本方法,采用大量的預制件,現場組裝等方式。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放手創造新的建筑風格,主張發展新的建筑美學,創造建筑新風格。

(上:北京三里屯左下:上海外灘右下:紐約時代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