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史學的奠基人和泰斗:劉敦楨
劉敦楨是著名建筑學家、中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建筑教育的開拓者,他將畢生精力奉獻給我國古建史研究,在學科建設中有一系列突破,著作頗豐。

“設計首先應看重建筑功能,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才力求造型完美。”“學問才是安身處。”
劉敦楨先生出生于湖南省新寧縣一個清代官宦家庭。1913年劉敦楨考取官費留學日本,1916年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現東京工業大學)機械科,次年轉入建筑科,1921年獲學士學位。
在校期間,他嚴格要求自己,除了刻苦學習,還積極鍛煉身體,既是學業中的突出優等生,又是游泳、足球和田徑運動中的健將。

劉敦楨先生早年留學照(攝于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
日本對中國古建筑文化的十分重視和著意保護,也給予劉敦楨許多啟示和反思,使他進一步認識到國內在這方面努力的不足,并更加堅定了日后從事研究中國古建筑的志愿和決心。
1922年回國任上海絹絲紡織公司建筑師,并與柳士英等肇建了第一所中國人經營的華海建筑師事務所;1923年又與柳士英等創設了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建筑科并任講師,為國家培養了首批建筑工程方面的人才。

湖南大學二院(建成時間:1929年)
建筑風格:折衷主義
設計師:劉敦楨
1925年,劉敦楨任湖南大學土木系講師;1927年任中央大學建筑系副教授;1930年加入中國營造學社。

營造學社在去云岡的路上
(左起:莫宗江、林徽因、劉敦楨)
在考察華嚴寺大雄寶殿時,梁思成負責攝影,莫宗江負責測量,林徽因和劉敦楨負責抄寫碑文,記錄建筑結構的特點,一個下午就干完所有的活。
劉敦楨著有《佛教對于中國建筑之影響》、《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大壯室筆記》、《明長陵》、《大同古建筑調查報告》、《易縣清西陵》、《河北西部古建筑調查記略》、《河南北部古建筑調查記》、《西南古建筑調查概況》等論文,為中國古建筑研究樹立楷模,1933年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員兼文獻主任。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七卷
劉敦楨對中國古建筑的辛勤研究和取得的成就,使他在學術界獲得了崇高的地位和聲譽。他在1933-1937年間在華北六省進行大量科研調查,共寫出論文、調查報告、讀書筆記等35篇,約65萬字;與其他學者合撰論文7篇,30萬字。

圖為1931年劉敦楨與妻兒的合影,此時他已加入中國營造學社
他研究了我國古代官式建筑(宮殿、壇廟、寺觀......等)和“營造法式”、“工部工程做法”??谷諔馉幤陂g,他對云南、四川、西康等地古建筑的調查,填補了我國建筑史上一大空白。
1950年,他參加了南京市和江蘇省的文管會工作,對南京城內外的古建筑和古墓葬,進行多次調查,寫出了修整或保護計劃。
1952年,開始了對國內傳統民居的調查和研究。1956年發表了專著《中國住宅概論》,在國內學術界掀起了對這一領域全面開展研究的熱潮。

劉敦楨先生的讀書筆記
劉敦楨先生作為中國建筑教育及中國古建筑研究的開拓者之一,畢生致力于建筑教學及發揚中國傳統建筑文化。
盡管他們已經離去,但他們在建筑設計、建筑史中作出的貢獻值得我們后人尊重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