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筑是中華悠久文明的濃縮的精華。這些傳統建筑在哪里?現實情況如何?傳統建筑如何系統有效的保護與傳承?這些問題多年來一直縈繞在許多建筑人的心中。日前,由住房城鄉建設部組織編寫、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傳統建筑解析與傳承》第二批10省卷出版。2018年1月16日,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學術報告廳舉行了《中國傳統建筑解析與傳承》第二批發布式暨第三批匯報。
傳統建筑是一個民族生存智慧、工程技術、審美理念、社會倫理等文明成果最集中、最豐富的載體,其傳承是體現一個國家和民族富強、貧弱的標志。中國傳統建筑依托于各地的自然地理環境,根植于各地深厚而悠久的傳統文化,在我國廣袤的大地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傳統,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在我國的現當代建設中,傳統建筑持續而深刻地影響著城鄉環境的建設活動,如何正確并深入地解析優秀建筑傳統并執著地延續傳承,如何在其基礎上進行創新、使傳統煥發新的生命力而有效指導當代的創作實踐,是現當代城鄉建設的重要議題,編輯出版此類圖書更加具有深遠的社會影響和意義。

《中國傳統建筑解析與傳承》正是針對這一背景而出版的一套極具時代性與現實意義的叢書。2014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在《中國傳統民居類型全集》基礎上,啟動了“中國傳統建筑解析與傳承”的調查研究工作,發起并策劃了31省《中國傳統建筑解析與傳承》書籍的編纂。叢書匯集了國內從事傳統建筑研究與當代建筑創作的著名專家學者,指導專家包括崔愷、馮驥才、吳良鏞、孫大章、陸元鼎、張錦秋、何鏡堂、朱光亞、馬國馨、朱小地、羅德啟、何玉如、單德啟、陳同濱、朱良文、鄭時齡、伍江、常青、吳建中、王小東、曹嘉明、張俊杰、張玉坤、楊煥成、黃漢民、王建國、梅洪元、黃浩、張先進等,全國共有880余名專業技術和行政管理人員參與了編寫與調研工作。
叢書共分三批,第一批內蒙古卷、江蘇卷、浙江卷、安徽卷、湖北卷、廣東卷、四川卷、貴州卷、云南卷等9卷已于2016年9月出版發行。此次發行出版的書籍為第二批,包括天津卷、山西卷、遼寧卷、上海卷、福建卷、江西卷、湖南卷、廣西卷、陜西卷、甘肅卷,共10卷。第三批目前處于調研編寫階段,包括北京卷、河北卷、吉林卷、黑龍江卷、山東卷、河南卷、海南卷、重慶卷、西藏卷、青海卷、寧夏卷、新疆卷等12卷。
《中國傳統建筑解析與傳承》系類叢書的出版發行得到了住建部等行業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住房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趙暉,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黨委書記尚春明,中國勘察設計協會理事長施設,叢書指導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常青,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陳同濱等出席并講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社長沈元勤主持發布式。
住房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趙暉在講話中談到,2012年住建部村鎮建設司開展了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其積極影響越來越大,自2013年起連續5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強傳統村落保護,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將傳統村落保護列為重點工程。
在傳統村落基礎上,村鎮建設司組織全國各地對傳統民居開展調查,第一次全面摸清了我國傳統民居的各種類型和分布,編撰了《中國傳統民居類型全集》。再在此基礎上,組織全國31個省開展了《傳統建筑解析與傳承》研究,力爭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說清中國的傳統建筑到底是什么,好在哪,說清更好地傳承下去的思想和方法是什么。它是對我國傳統建筑的一份覆蓋面最廣的調查,調查地域覆蓋最廣,歷史挖掘最深,建筑類型最多,許多調查成果具有首創性。

它是對我國傳統建筑文化最深入、最系統的分析總結,深入解釋了傳統建筑的文化性、地域性、內涵性和圖解性,充分體現傳統建筑文化的地域精神和民族精神。它的出版,對各地傳統建筑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提供了理論支撐和評價依據。有助于人們認識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髓、認識不同地區的建筑差異性、進而認識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多樣性。它是至今就如何傳承傳統建筑文化、如何實現傳統與現代融合這一難題,所進行的規模最大、最深入的探索,提出了更為本質、更具指導意義的傳承理論、方法、途徑和手段,為今后一個時期弘揚地域傳統建筑文化,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中國傳統建筑解析與傳承》系類叢書的出版發行喚起了人們對傳統建筑文化的空前熱情,各地建設部門更加重視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工作。這將有利于扭轉當前我國城鄉建設缺乏傳統文化的局面,有利于樹立民族建筑文化自信的國家工程,為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凝聚推動力,為歷史留下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