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海舉辦了一場考古界的“奧斯卡”盛會——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論壇主題是“水與古代文明”,而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古城水利系統——世界最早的攔洪大壩系統,正是作為一個典型案例,在論壇期間受到廣泛關注。
30余位考古界大咖專程從上海趕赴杭州,實地考察了良渚古城以及外圍水壩。此次考察使“良渚聲音”在世界考古學界得到進一步放大,良渚遺址在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國際認可: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入選世界考古新發現
位于杭州北郊余杭區境內的良渚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區面積42平方公里,保護規劃區111平方公里。特別是與古埃及同時期建成的良渚古城(內城3平方公里,外廓城6.3平方公里,包含外圍水利系統100平方公里),無論規模還是內涵,在世界同類遺址中極為罕見,堪稱“中華第一城”。
2013年,良渚古城入選“2011—2012世界10項考古新發現”。這是世界考古界專家從全球99個候選名單中投票產生的。根據投票結果:埃及金字塔聚落得票第四,良渚古城緊隨其后位列第五。
此次來良渚的近30位考古專家,分別來自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尼日利亞、墨西哥、以色列等國家以及中國國內的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此行第一站,就去看了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統。
作為迄今已知的中國最早、規模最大的水利系統,也是世界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距今約5100—4850年,將中國大型水利遺跡的年代幾乎提前了一倍的水利系統,在良渚古城北面,有秋塢、石塢、蜜蜂弄等10條堤壩以及長約5千米的塘山長堤,共同組成了一個具有高低兩級水庫的龐大水利系統。

贏得考古大咖點贊
“規模宏大。”考古界“超級大咖”,英國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考古研究所教授羅森夫人用標準的漢語脫口而出。她已經到過良渚四次了,良渚每次都能給她驚喜。
良渚遺址在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發展中的地位得到了國內外考古學術界的廣泛認可,中國政府在良渚遺址遺產保護中的努力和成就得到了與會國際專家的贊賞。近年來,國內外考古學界已經逐步統一觀點: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已經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物證。良渚遺址考古研究不僅改寫了中國歷史,而且改寫了世界歷史。
“良渚文明的規模之大、水利系統建造速度之快,都要超過瑪雅文明。”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教授莉薩·盧塞洛說。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考古學家凡諾·斯卡伯勒表示:“近年來我去了很多國家,看了許多水利系統的建筑物,相比之下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統更加完善。良渚古城遺址的研究成果,不僅使中國水利史向前推進了很多年,更對認知當時的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們撰寫的申遺文本從2013年就在不斷地更改,因為考古進展在不斷推進,新發現不斷涌現,一而再地將良渚遺址推向一個新高度。到現在為止,我們有把握地說,良渚古城遺址是長江流域具有早期國家形態的社會或者是中國史前城市文明的典范。”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原所長陳同濱說。

將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點贊之余,考古界“大咖”們也提出了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如此偉大的良渚古城,怎樣才能更好地得到保護?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陳壽田說,目前正在籌建良渚遺址國際考古保護中心,“就在遺址公園內,目前已經進入裝修階段。”
“我們先后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劍橋大學、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北京大學、河海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國內外學術機構合作,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著名考古學家、英國考古學院院士科林·倫福儒先生,與浙江省考古所所長劉斌先生合作的研究論文,將在《古物》雜志上發表。”陳壽田對在座的外籍專家發出邀約,“杭州是中國最美麗的城市之一,我們非常期待在座的考古學家再到良渚參與課題研究。”
近30年來,余杭區政府投入數十億元對良渚遺址進行保護、整治和利用。良渚遺址已有部分區域出現了水美草豐、飛鳥聚集的景象。
“遺產保護不僅為了5000年的過去,更是為了孩子們及未來。抱著這樣的初心,未來良渚將建100多平方公里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陳壽田說,遺址公園將以生態修復為主,修復后將會還原一片綠洲,其中會有莫角山宮殿區、反山王陵墓地的展示呈現,同時盡最大可能恢復當時古城的河道、濕地、林相等自然風貌。希望良渚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新名片,讓它再活5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