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國寶會說話》展示的100件文物中,有一塊遭受過火燒和壓砸的銅板,2300年的光陰在它身上漫漶開斑駁的印跡,而金銀鑲嵌的線條依然規整。很難想象,這是中國至今已經最古老的建筑平面設計圖。它設計了一位國王的陵園,不僅完全嚴格按照比例尺呈現了陵園的格局,而且構造繁復,展現出戰國時期的工程和機械技術。

錯金銀銅版兆域圖很少有機會被展示在電視觀眾眼前,但卻是河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在戰國中山國出土的墓穴中,有大量精美的文物,而銅版兆域圖則是唯一一件在王錯墓主室屢屢被盜又屢屢被遺留下來的文物,可以說正是因為它顏值不高,才恰恰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而它的內涵卻是相當豐富的,它是中國建筑規劃界的鼻祖。”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說。
之所以選擇拍攝這件特殊的國寶,同為“80后”的分集導演潘懿說:“這塊銅板的價值在于它讓我們看到了古人的另一種思維方式。我們在看建筑的時候,都是平視視角,但平面圖體現出的是俯視視角,尤其當它還是以精確的比例尺呈現的時候,可以想象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已經掌握了空間思維的方式。這正是所謂以文物看文明。”
的確,汗牛充棟的史籍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豐富詳實的文字記錄,而數以千萬計的文物,則是祖先留存給我們更為豐富廣博的文明信使。“與透過文字的想象不同,從一件件文物身上,可以觀察、觸摸、研究、體認,從而感知古代中國人以及創造者的溫度和態度,解讀多個維度的信息,重建一部基于物質遺存的中華文明史,并進而建立起我們自身的文化自信。”顧玉才說。
隨著《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家寶藏》等文化遺產類電視節目的播出,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興趣也日益高漲。國家博物館前任館長呂章申認為,全社會對文化遺產的再了解、再認知和對中國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淵源的再度深入追溯,對今天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現代社會人類面臨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內心及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時,會引起人類生態、社會、道德、精神和價值的危機。我們在解決這些沖突和危機時,很難從西方文化中找到答案,只能從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中尋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