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攝何尊的分集導演孫戈霆投入了一年時間來探究如何更好地展現這件“國之重器”。深埋于地下3000年,何尊的外部已經被嚴重銹蝕,底部的銘文也已經氧化黯淡,為了讓觀眾更清晰地看到文物的細節,孫戈霆在攝制中采用了全新的3D掃描技術和全息傳存拓技術。首先,它將何尊從里到外轉化成數據,按照1︰1的比例將其恢復為動畫形式,基本上復原了文物當年的原貌;接下來,他將鏡頭探入何尊內部拍下銘文,通過全息拓片將122個字清晰地呈現在觀眾眼前,這也是這種技術第一次運用于紀錄片拍攝。
“觀眾在博物館里看文物,基本上都是平視視角,或者是隔著玻璃罩往里看。但在紀錄片里,由于使用了新技術,觀眾可以360度無死角地看到文物的每一個細節,也能更好地洞察這些細節背后隱藏的信息。”孫戈霆說。
“當下,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時間越來越碎片化,很難有人可以坐在電視機前靜下心來看較長的紀錄片。”顧玉才說,5分鐘一集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就像打開了一條細細的門縫,讓人們能通過活潑生動的電視語言,利用哪怕乘公交、坐地鐵的閑暇片刻來一窺文物的精彩,感受中華民族祖先的偉大創造。
二十幾位分集導演,大多數是“70后”“80后”,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如果國寶會說話》的創新動力和對新技術的吸收、應用能力。與此同時,徐歡也表示,擔任該系列紀錄片學術顧問的學者都是年輕的“70后”,這也為觀眾認識文物、了解文物提供了更年輕的視角。
活潑的表現形式,在甲骨文一集中也體現得尤其明顯。為了讓年輕觀眾更好地接受和喜愛甲骨文,“80后”分集導演寇慧文用動畫講故事來還原一些場景:早上丈夫起來,束發的發簪是他可以擔起家庭的證明,是為甲骨文中的“夫”;他出門打獵,為了走快些,雙手用力上下擺動,是為“走”;林子里,出現了“鹿”;他趕緊拿起“弓”射了出去,收獲了獵物。節目播出后,寇慧文的甲骨文創意受到了觀眾喜愛,她說她有一個小心愿,就是把她展示的國寶捧成“網紅”。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同道認為,《如果國寶會說話》充分體現了文物之重與短片之輕的有機結合。“5分鐘的短片非常輕松,表達形式十分鮮活,將文物承載的厚重的文化通過最現代、最流行的藝術方式傳達出去,讓紀錄短片成為文明傳播的輕騎兵,也顯示出歷史之遠與現實之近,咫尺天涯的微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