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論及韻味,談及年代,舉目世界,中國算是數一數二。盡管還有希臘,埃及等建筑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我們也可以如此般驕傲的宣稱。因為我們擁有的不僅是年代久遠的建筑文化,而且極具風格,多元化。
文明古國,地域之廣,建筑文化自然多元化。故宮的金碧輝煌,江南水鄉的臨江暗香,蘇州園林的曲徑通幽,徽派建筑的大氣書卷味,上海灘的復古懷舊,北京四合院的中式風格,把中國這個古典美人裝飾的愈加韻味。

雕梁畫棟,亭臺樓閣,圓形拱門,小橋流水,假山奇石,這些始終代表中國人傳統的古典建筑文化審美標準。近些年,國內總是熱衷于復古文化,尤其是建筑文化愈加明顯。適當的保護和修繕是必要的,畢竟建筑文化經不起風雨的侵蝕和歲月的磨礪。但走過許多古城鎮,竟然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這應該不是巧合,這種跨地域的建筑文化審美價值高度統一,是中國古典建筑文化的集中體現,但更多的似乎是今人的再建和過度修繕的建筑文化集體批量生產。
曾眼見新建的古鎮,是現代人在建筑文化上刻意的追隨模仿古風,有種東施效顰般的蹩腳,仿佛唐人吟唱宋詞般生硬。如果其間穿梭古代裝束的民眾,還以為到了某個朝代。但是模仿的痕跡過重,顯得不真誠。那徘徊在心頭的詩句,在人工景觀前終究吟唱不出。

文字的保存及流傳尚不易,何況是建筑這種物質文化遺產。戰爭頻發的古國,歷經朝代變更,每一次的新朝代的建立,都是血淚史,建筑文化勢必被摧毀部分。尤其是八國聯軍的鐵蹄踐踏,圓明園變成廢墟。如果單從建筑文化角度上說,不幸和幸事同時存在。幸事是,外國的建筑文化已經融入其中,廈門鼓浪嶼的萬國建筑博覽就是外國建筑文化的植入。
若想給后代子孫們留下真實的建筑歷史文化,那就該保存原滋原味的建筑,拒絕過多商業化的包裝和后期過分修葺。突然有些懷念廢墟文化,特別是它勇于袒露歷史傷痕的不矯飾。掩不住的滄桑中似乎透出幾分歷史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