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不僅是歷史順應著時代的演變,更是一場傳統文化的饕餮盛宴。從人文地理、風土民俗,到傳記經典、文物古跡,我們置身其中,感悟其精髓,正所謂傳統文化流傳久,炎黃子孫代代傳。
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屬相,是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的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生肖作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古往今來留下了大量描繪生肖形象和象征意義的詩歌、春聯、繪畫、書畫和民間工藝作品。上千年來,也流傳著數不勝數的生肖趣聞。看完下面的故事,相信你一定會大開眼界!

子鼠
歷史上曾有過老鼠嫁女節。一般在正月二十五晚上,當晚家家戶戶都不點燈,全家人坐在堂屋炕頭,一聲不響,摸黑吃著用面做的“老鼠爪爪”等食品。不出聲音是為了給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以免得罪老鼠,給來年帶來隱患。
丑牛
我國少數民族有慰問耕牛的習俗,稱為“獻牛王”。貴州的荔枝、羅甸、安龍等地的布依族,以農歷四月初八為牛賀歲。仡佬族的牛王節也稱“牛神節”、“敬牛王菩薩節”等,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那一天,人們不再讓牛勞動,并用上好的糯米做兩個糍粑,分掛在牛角上,然后將牛牽到水邊照看影子,以此種方式為牛祝壽。
寅虎
《后漢書》記載,漢朝有兩個叫宋均、劉昆的地方官,為政有方,除惡務盡,使得境內的惡虎消失或遠遁,因而政績卓著。這個史實后來以虎渡江的名義鐫刻史冊。惡虎渡江而去,百姓安居樂業。
卯兔
在漢族有生育忌兔肉的習俗,因為兔子豁嘴,所以孕婦妊娠時禁食兔肉,以免孩子出生時豁嘴。另外還有贈兔畫的育兒風俗。畫中有六個小孩圍著一張桌子,桌上站一手持兔子吉祥圖的人,祝受贈的孩子將來生活安寧,步步高升。
辰龍
中國北方多旱少雨,將龍引入家中,圖的是風調雨順,于是也就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這一天,人們吃龍須面、龍鱗烙餅、龍耳餅子等等。

巳蛇
福建閩南一帶由于氣候溫和濕潤,適宜各類蛇繁衍生息。若在家中發現蛇,是不能打死的,人們認為蛇是祖先派來巡視平安的,進了誰家,就預示誰家平安。要是在路邊發現幾條蛇盤在一起,就要趕緊揪掉身上的某一顆紐扣丟去表示懺悔,然后走開,當作沒有看見。據說這是蛇交配,觀者為大逆不道。
午馬
蒙古族有馬奶節和賽馬節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八月末舉行,為期一天。這天,牧民們穿上節日服裝,分別騎著馬并帶著馬奶酒,趕到指定地點,然后準備節日食品。太陽升起時開始賽馬,參賽的馬匹為兩歲小馬。比賽結束后,人們分別入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縱情歌唱,開懷暢飲,一直到夜色降臨,人們才載著余興紛紛散去。
未羊
“羊”、“祥”通假。西漢大儒董仲舒有云:“羊,祥也,故吉禮用之。”《漢書?南越志》記:“尉佗之時,有五色羊,以為瑞。”廣州號稱羊城,源于美好的傳說:周夷王時,五個仙人騎著口銜六串谷穗的五只羊降臨楚庭(廣州古名),將谷穗贈給人們,祝這里永無饑荒。仙人言畢隱去,羊化為石。
申猴
漢族普遍認為猴為吉祥物。由于猴與侯諧音,在許多圖畫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如一只猴子爬在楓樹上掛印,取“封侯掛印”之意;一只猴子騎在馬背上,取“馬上封侯”之意;兩只猴子坐在一棵松樹上,或一只猴子騎在另一只猴的背上,取“輩輩封侯”之意。
酉雞
古代計時器尚未發明,早晨的雞鳴一聲,向人們報告新一天開始,它不僅是莊戶人家的時鐘,也是公共生活的時鐘。戰國時代,著名的函谷關,開關時間就以雞鳴為準。落魄而逃的孟嘗君,面對大門緊閉的關口,擔心后面追兵到,食客中有會口技者,學雞鳴,一啼而群雞盡鳴,騙開關門。

戌狗
宋代朱弁《曲湖舊聞》記錄了一則因皇帝屬狗而禁屠狗的故事:“崇寧初,范致虛上言:‘十二宮神,狗居戌位,為陛下可命。今京師有以屠狗為業者,宜行禁止。’因降指揮,禁天下養狗,賞錢至二萬。太學生初聞之,有宣言于眾曰:‘朝遷事事紹述熙、豐、神宗生戌子,而當年未聞禁畜貓也。’其間有善議論者,密相語曰:‘狗在五行,其取類息有所在,今以忌器諛言,使之貴重若此,審如《洪范》所云,則其憂不可勝言者矣。’”
亥豬
豬又名“烏金”、“黑面郎”及“黑爺”。《朝野僉載》說,唐代洪州人養豬致富,稱豬為“烏金”。唐代《云仙雜記》引《承平舊纂》:“黑面郎,謂豬也。”在華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已開始飼養豬、狗等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其圖形與現在的家豬形體十分相似,說明當時對豬的馴化已具雛形。
生肖即屬相,無人不知、無人不有。中國人把人類與十二種動物聯系起來,將自己對人生與世界的理解投射于它們,生肖文化,即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