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曉嵐故居位于現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241號,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紀曉嵐之前,此處原為岳飛二十一代孫、雍正時權臣、兵部尚書陜甘總督岳鐘琪的住宅。紀曉嵐在這里住了兩個階段,分別是從11歲到39歲和從48歲到82歲,前后共計62年。此處住宅是兩進四合院格局,占地570平方米。
從今天保存下的遺跡看,依清朝時的等級制度,紀曉嵐的住宅不可能是“府”,其既沒有府的規模、形制,也沒有府的氣派,充其量曾是個四合院。如今設在那里的飯莊在廣告中稱“紀府”,顯然是不知道“府”在歷史上的含義。這些與都一處有乾隆題匾、六必居的牌匾出自于嚴嵩之手的故事一樣,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以訛傳訛,不可當真。

劉墉(字石庵)是乾隆年間的重臣,是典型的“官二代”,其父劉統勛亦是重要大臣。據史料云,劉墉“少時知江寧府,頗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內,婦人女子無不服其品誼,至以包孝肅(包公)比之。”他當年住在東四驢市胡同(今稱禮士胡同)內,他家的宅院在清末文人震鈞的《天咫偶聞》中有所記載,稱劉墉故居“在驢市胡同西頭,南北皆是。其街北一宅改為食肆,余幼時屢過之,屋宇不甚深遠。正室五楹,階下青桐一株,傳為公手植。街南墻上橫石,刻劉石庵先生故居七字。今屋皆易主,北宅久坼,橫石亦無矣。”從親歷者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劉墉的住宅不大,從規模、形制上看與所謂“府”幾乎不沾邊,現在的人在電視劇中將劉墉的宅院稱為“劉府”自然是娛樂觀眾,與史實無涉。
電視劇搞錯了不足為怪,有意思的是近年房產商為賣房做廣告,故意以錯就錯,指鹿為馬,稱禮士胡同西口路北的一處清末民初的四合院是什么“劉府”、“宰相府”。清朝沒有宰相之職,何來宰相府?況且真正的劉墉故居在晚清時已“久坼”并“今屋皆易主”,殘存的一些房屋“改為食肆”早不存在,今天又冒出了個劉墉故居是十分滑稽,系托偽之作。至于禮士胡同內的那所豪宅,據說是民國期間的天津鹽商“李善人”的私宅,房子是他打牌贏來的,如今的規模是他兒子李頌臣在民國時期重修的,當時只稱李宅,沒人稱“李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