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檔案》《如果國寶會說話》等以國寶為題材的電視節目近來火遍大江南北,以生活化的語言講述著千百年前的故事,借助現代傳播方式激活了古老沉睡的文物,不但使觀眾領略了國寶不朽的文化魅力,也激發出國人的文化自信。
隨著國寶節目的熱播,一些與文物相關的書籍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讀者關注,如出版多年、由朱家溍先生撰寫的《國寶一百件》,新近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國寶星散復尋蹤:清宮散佚文物調查研究》等。為將中華國寶的文化價值呈現給更多讀者,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許多文物專家、博物館工作者和出版人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這些書籍的出版使得許多沒有展出過的珍品得以和讀者見面,完成了許多文物工作者的夙愿。
大師之作,經典絕唱
說起國寶和珍藏,繞不開的是故宮。有人說,故宮是一本大書,能全卷通讀的有幾人,能讀懂的又有幾人?而被稱為故宮“活字典”的朱家溍不但通讀了,而且讀懂了,因此被業界喻為國寶級的人物。
朱家溍自幼酷愛中國傳統文化和文物,學養深厚,自上世紀40年代到故宮博物院工作后,便與故宮結下了半個世紀的緣分。“入宮”后見到的寶物讓他驚嘆不已,但要把它們從陌生變為熟悉,他付出了一生的努力。
朱家溍曾擔任過故宮博物院書畫鑒定委員會委員、文物征集委員會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他編著出版的《兩朝御覽圖書》《明清帝后寶璽》等書籍在社會和學界都廣獲好評。他的文集《故宮退食錄》成為1999年十大暢銷書之一。
作為老一輩文物專家和清史專家,他編寫的《國寶一百件》2006年出版后在讀者中影響深遠。該書所介紹的百件歷代文物藝術珍品是從故宮100多萬件藏品中精選而來。其中,首次印制公諸于世的有11件,首次以彩版印制的有19件,且有當時尚未公開展出過的。《國寶一百件》選取青銅器、書畫、瓷器、工藝美術和織繡五大類對故宮珍品進行了介紹,除有專文論述外,每件文物隨圖版都有數百到千字的說明,使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和特色有概略的了解和掌握。為了保證印刷質量與效果、展現原物的藝術感染力,特邀圖書制版和印刷師傅親赴故宮,用底片逐一與原物校對。出版至今,仍有許多年輕讀者在網購平臺留言贊美和懷念該書:填補了不能去博物館的遺憾,更重要的是知道了應該看什么;大師之作,經典絕唱……
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不少著名的宮殿建筑,作為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紫禁城宮殿,其在建筑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由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原副主任于倬云主編、故宮有關方面的專家協助編撰的《紫禁城宮殿》集中展現了故宮的建筑之美。全書共8萬余字,圖片564幀。內容所及,大至整體布局、單座宮殿,小至一梁一棟、一雕一刻,無不賅備。該書圖片由香港和故宮博物院專業攝影師合作拍攝,使得平日參觀無法看到或尚未開放的場所都得以影像留存、公之于世。
各地館藏,各美其美
多年來,各地的省級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研究單位,憑借其豐富的館藏和研究成果陸續出版了以各地文物珍品為主題的出版物,如由敦煌研究院與當時的云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等參與編寫的《中國石窟》、由河南洛陽博物館編寫的《河洛文明》、甘肅簡牘博物館等聯合編寫的《肩水金關漢簡》等都是扛鼎之作。
在這里試以陜西歷史博物館編寫的《神韻與輝煌——陜西歷史博物館國寶鑒賞》為例,詳解編纂之不易和嘆為觀止的珍藏。陜西,憑借其得天獨厚的文明積淀,奠定了陜西文物“甲天下”的地位,也使陜西歷史博物館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在書序中,出版方詳細介紹了出版始末:早在1996年,國家文物局就曾組織朱家溍、耿寶昌等專家到陜西歷史博物館,對館藏一級文物進行鑒定確認。經過10多天的仔細觀察和鑒定,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青銅器、陶俑、陶瓷器、金銀器、唐墓壁畫、玉雜器中,有800多件 (組) 文物被確定為一級文物。為了讓更多的人鑒賞這批珍貴文物,在各方的支持下,該館對這些一級文物及部分珍貴文物進行了系統集中的整理,并于2006年編輯出版了《神韻與輝煌》一書。
《國家寶藏》節目曾專門介紹過藏于湖北省博物館、于蘄春縣荊端王次妃墓中出土的金鳳簪和金鑲寶鳳冠,這兩件藏品是明朝文物珍品,熠熠生輝、華美之極。在《神韻與輝煌》一書里也有類似金飾品,且出土時間更早。比如,主體呈薄片勾云形、1982年出土于陜西淳化縣西周墓的一對金耳墜,“薄片勾云形的金耳飾,多出土于陜西、山西北部商代中晚期的墓葬中,是鬼方文化特有的器物。根據同一墓葬還出土有男性使用的兵器看,這件金耳墜應為男子佩戴的飾物,而且有可能是鬼方巫師作某種宗教儀式時使用的器物”,傳遞著十分神秘的氣息。
此外,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主編的《芮國金玉選粹——陜西韓城春秋寶藏》一書,是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臺灣震旦藝術博物館為推動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而合作的第一部著作,也是展示陜西韓城梁帶村兩周大墓出土文物的第一部著作。作為200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韓城梁帶村兩周墓地以其范圍大、保存好、等級高著稱于世。該書挑選了104件 (套) 出土文物,件件精品,許多為國內外首次發現,如春秋早期的金劍鞘、金肩飾等,極大地豐富了讀者對兩周文化的認識。
穿越時間隧道,窺測活的歷史
近年來,在全國多家出版社的努力下,許多國寶背后的故事在專家的解讀和描繪下完美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不得不提的是,由考古學家、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孫機撰寫的《從歷史中醒來》自2016年出版以來就頗受大眾和學界歡迎。該書所涉及的文物門類眾多,如飲食生活、武備軍事、科技工具等,力圖通過揭示一物一器的性質與名稱、起源與演變,發掘出某些歷史場景的細節。孫機說:“現今尊之為‘文物’者,在古代,多數曾經是日常生活用品,以其功能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有著自己的位置。若干重器和寶器,只不過是將這種屬性加以強化和神化。從探討文物固有的社會功能的觀點出發,它們如同架設在時間隧道一端之大大小小的透鏡,從中可以窺測到活的古史。倘使角度合宜,調焦得當,還能看見某些重大事件的細節、特殊技藝的妙諦,和不因歲月流逝而消退的美的閃光。”比如,孫機以酒為題,引出商周卣、爵之類的酒具,漢代盆形、桶形的酒尊,分析不同酒器的形制功用,討論酒的起源、制造、類別,清晰地勾勒出從自然發酵的果酒、谷物釀造酒到蒸餾酒的發展史。通過作者的解讀,我們還可以知道那些古人發明的古怪物件。
此外,2017年出版的《〈清明上河圖〉北宋繁華記憶》也頗受讀者喜愛。《清明上河圖》是我國歷史上一部重要的畫作, 張擇端以藝術家的畫筆對北宋都城汴京市民的生活狀況和汴河上店鋪林立、市民熙來攘往的熱鬧場面進行了細致的描繪。該書作者薛鳳旋通過對這幅畫卷200多個細節的解讀,深入探討了汴京這座“新城市”在經濟、人文和管理體制諸方面的運行狀況,不但使讀者看到畫家的藝術造詣,更看到畫家對社會和人文的深入解剖,進而使讀者對于中國城市的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
以上所列書籍難免掛一漏萬,但希望有更多的讀者在通過電視了解、欣賞這些國寶之余,也能夠打開這些書,讀一讀歷史,離那些遠去的、古老的文化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