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銳調查我國網絡文學市場 一年勁增32 %
網絡寫手能否出現創富神話?未來市場走向如何?
從1998年網絡小說作家痞子蔡(蔡智恒)的《第一次親密接觸》風靡海峽兩岸開始算起,中國的網絡文學已經走過了20年。過去20年,中國網絡文學從星星之火到呈燎原之勢,更成為文化出海的標桿。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網絡文學市場規模穩步上升至127.6億元,同比增長32.1%。2017年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到3.6億,同比增長 6.6%。在網絡文學20周年之際,羊城晚報記者采訪了阿菩(林俊敏)、叢林狼(廖群詩)、西籬(周西籬)等廣東知名網絡作家,分享他們的生存現狀和對廣東網文市場的思考。
“大神”包攬 絕大部分稿酬
或許與修仙玄幻小說風靡網文界有關,網絡作家被冠以“神”的稱呼。在千萬入局者的網文界,成為“大神”幾乎是所有作者的奮斗目標。而在“諸神爭斗”的時代,年輕化、職業化正成為網文作者的特征。
艾瑞咨詢的《中國網絡文學作者洞察報告》統計顯示,網文作者普遍較年輕,30歲以下為主,平均年齡為28歲,本科教育程度占比達65.8%。兼職寫作占近六成,超過四成的簽約作者邊工作邊寫作,邊寫作邊上學的作者占14%,兼職寫作的主因是“寫作收入不夠穩定”。
如今網文界已成“金字塔”結構,大神們無論在讀者、收入、IP開發上都占據頂端,而底層的作家收入甚至難以滿足溫飽。以閱文集團為例,五星的“大神”作者僅占9.8%,二星至四星的作者占比23.3%,一星的小白作者的比例過半。2016年,閱文集團向作家發放稿酬近10億元,其中,閱文平臺上年分成稿酬100萬元以上的超過100人,也就是說,“大神”幾乎包攬了絕大部分稿酬。
作家的常規收入主要有稿酬、打賞/道具、網站激勵,稿酬是最主要的來源,又以分成模式與買斷模式為主。國信證券《網絡文學市場深度報告》顯示,閱文集團簽署標準分成合約的作者一般為七三或五五分成,簽署買斷合約的作者,稿酬則從千字50-5000元不等,掌閱的分成模式則為五五分或四六分(發行人40%)。
好書“饑渴”帶來市場潛力
“洞察報告”顯示,作家們尋找靈感最主要的途徑是讀作品,尤其是網絡小說,還有超過半數的網文作者通過看熱播影視劇、刷微博論壇來尋找靈感。
一位不愿具名的網文平臺編輯告訴記者,盡管有成千上萬的作家,網文平臺和出版社對于好書仍然是“饑渴”的。隨著讀者群體逐漸龐大,口味也越來越多樣化,“書荒”基本成了讀者和網文平臺的共同問題。“目前來看,玄幻類、言情類的小說占了大多數,讀者也有些審美疲勞,但在一些較為專業的領域,比如特殊職業、歷史故事類,還是非常有市場潛力的。”
即使對于已成名的大神,壓力依然來自方方面面。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委員會委員阿菩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文學之內的壓力主要來自對寫作的突破,如何維持人氣,還要有所突破。在文學之外,也有不少來自家庭、經濟、IP開發等的壓力。
廣東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閱文集團白金作家叢林狼表示,最大的壓力來自于行業管理。“主要是盜版,還有抄襲,好不容易寫出來的東西轉眼就成了別人謀利益的工具,嚴重影響了作家的創作動力和積極性,希望有關部門強力監管起來。”
2020年改編市場規模或達80億
對于網文作家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一方面,網絡文學行業高速發展,另一方面,商業模式逐步成熟,付費閱讀、IP 授權改編、廣告等模式紛紛涌現, 網絡文學市場方興未艾。國信證券預計,2020年閱讀付費市場規模預計可達300億元,樂觀估計版權改編市場規模可達80億元。
叢林狼對記者表示,“網絡文學發展至今,行業發展與資本的結合,與市場的結合,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會越來越緊密,模式越來越完善和多元,行業分工更加精細,這對整個文化發展都是好事。在這個大趨勢下,作家寫好自己擅長的、喜歡的東西就夠了,商業的交給資本和市場。”
線上付費閱讀、網文影視化、游戲改編、漫畫改編、動漫改編、有聲讀物……阿菩向記者歷數了一系列網文IP開發的路徑,他認為,IP開發對于網文作家意義重大,首先是讓作品在更大范圍傳播,“比如《甄嬛傳》、《瑯琊榜》在改編成電視劇之后,吸引了更多人關注”,另一方面,也會帶來不同藝術作品的融合,“比如,一些影視作品開始引用網絡小說的橋段和套路,網絡小說作家也會從改編的影視作品、游戲作品中感悟出新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