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過年期間通常稱為“年界”,其時間跨度是從農歷十二月廿四或廿五開始,也有廿三開始,到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止。前者稱“人年界”,后者稱“出年界”。“年界”期間,土樓人家民俗活動最頻繁。
人年界前,要進行“掃灰塵”,也就是“大掃除”,也有的人家在人年界后進行。“掃灰塵”時。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以示干干凈凈過年。人年界后一般不食酸菜,霉豆腐,意在回避晦氣,不再“窮酸”、“倒霉”。
客家人過年前要蒸年糕。年糕的“糕”與“高”諧音,寓“年年高”的吉利之意。但永定縣撫市鎮鵲坪村黃泥丘的客家人,春節卻不蒸年糕。據說是因為有一年春節,他們的老祖宗蒸好了年糕放在屋里,轉身去做事時,小偷摸了進來將年糕端走。
主人發現了在后面追,小偷丟下年糕就跑,主人在跨出門檻時,不小心踩在熱騰騰的糕上,造成傷殘。從此,這一家人過年不蒸年糕了,而改成打糍杷。其后代子孫相沿這一習慣。
“送灶君”是土樓人家人年界舉行的第一個民俗活動,也是人年界的標志。其時間一般是農歷十二月廿四。也有的是廿三。送灶君(神)的習俗起源甚早,據<札記.曲禮下)記載:“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陳滯注:“五祀,則春祭戶,夏祭灶,季夏祭中霤,秋祭門,冬祭行。”說明周朝就有祭灶習俗。
先秦時,灶神之職司灶事。此后,灶神成了天帝派往人間司察人們功過的神祗,即《禮記.祭法)鄭玄注所謂“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后來,灶神又增添了賜福的職司。民間傳說,十二月廿四(三)灶神要上天奏明玉帝,所以要舉行祭灶為其餞行,希望他在玉帝面前隱惡揚善,祈求玉帝庇佑下界五谷豐登,人畜平安。在客家土樓各家各戶的廚房中幾乎都供有灶神。
在振成樓住戶的廚房里,筆者便看到其灶上方供著“安奉東廚司命灶君尊神之位”,對聯為“香篆平安字”,“燈結富貴花”。在高頭村土樓人家的廚房中也見到相同的情景。據說,祭灶之日,家庭主婦先要把灶臺刷干凈,把舊的灶君畫像取下燒掉,把新像貼上,在灶臺上擺上清茶、果品,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叩頭祈禱。這樣一送一迎,就完成了“送灶君”的儀式。
客家人稱“除夕”為“年三十晡”。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各土樓人家要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家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從上到下一身新,歡歡喜喜迎新年。閩西客家地區吃年飯則有一道肉丸,寓團圓之意。寧化客家人則必備紅燒豬蹄煲與“長命菜”。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人口還在增長。
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后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晚上全家人一起守歲,辭舊歲,迎新春。客家人守歲主要是“點歲火”,也稱“光年”,寓“一年中光明愿遂之意”。土樓的廳堂、門口的“天燈”、灶臺上的灶神燈都要點上。
此外,家家戶戶還要在村中廟宇神壇前的香案桌上點上一盞燈,村中投有廟宇的則在“香火廳”中點。所點的“歲火”都要不斷添油,直到天亮。進入午夜后,鞭炮聲此起彼落,直至清晨,十分熱鬧。
正月初一,土樓人家的頭一件大事,是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接財神。一般是子時開門,以樓內年高的長輩領頭率領全樓男丁,莊重肅穆地站立于大門內,由長輩打開大門,邊開門邊說吉利話,為全樓祈福,然后在大門前擺上祭品,選定大吉大利方向,焚香敬神。
由于頭一天過除夕時已煮好飯菜、挑滿水,地已掃干凈,初一這一天,忙了一整年的土樓人都不煮飯、不挑水、不掃地,以便盡興玩樂。事實上,土樓人家另有一番忙碌.如祭拜祖先,拜年等。
土樓的祖堂或正廳掛起歷代祖宗畫像,畫像前擺設香案、供奉果品等,由尊長率領全樓子孫祭拜祖宗一一給祖宗拜年。土樓住家多人也多,其場面之熱鬧可想而知。拜過祖宗,全樓的人相互拜年,晚輩要逐一到長輩家中拜,一個大型的土樓大都住了上百戶人家。
本樓里的人家互相拜年都要忙碌好幾天。說到拜年,小孩子最高興。個個穿著新衣。歡樂嘻戲,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倀(我)。”
被譽為“圓樓王”的承啟樓最興旺時有80戶、600多人,若是一家一戶地拜過去,那可是要從初一拜到十五的呀!不僅本土樓內的人家要互相拜年,而且還要到其他土樓去拜年。初一這一天,土樓開門后,除了留下幾個男丁在廳堂候堂外,長輩要帶領本樓的男丁到本村其他土樓去拜年。
在福建閩西客家人的居住區內一個村落,往往由許多土樓組成,構成土樓群落。而他們一般屬于同一宗族。土樓與土樓之間的相互拜年,加強了同宗后代之間的聯系,對維護彼此之間的親情起了積極的作用。
正月初二,是土樓人家迎接“新婚女婿”的日子。新婚的女兒女婿(岳家會用書帖來請)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并且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岳家要宴請女婿。
正月初三早上,土樓人家要吃“歲飯”。所謂“歲飯”就是過年前的農歷廿九晚上蒸好的,或者正月初二晚上蒸好的,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子、袖子等水果。
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準備很多菜,如雞、肉等,與除夕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是初二殺好的或過年時留下的。
正月初五,許多客家人要迎灶神。傳說灶君十二月廿四上天,初五這一天下凡回到各家各戶,所以初五早上要燒香點燭,迎接灶君歸位。而寧化、清流等地客家人則沒有在這一天“迎灶神”的風俗。他們說此日是米谷神生日,要祭祀米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