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神奇靈秀的自然風光,獨具魅力的人文景觀,濃郁豪邁的民族風情。河南魯山,鐘靈毓秀,是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首的牛郎織女故事發源地之一,傳承千年,時至今天,仍保留著其原生態的面貌,其豐富內涵在富有童話般的魯峰山周圍根深蒂固,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在世代久居這里的村民心里打上了深刻的烙印,積久成俗,盛傳不衰。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美麗神奇的傳說故事,寄寓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面向未來的文化情懷,它造就了中華文化浪漫瑰麗的色彩。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蘊涵著中華民族最深刻的追求,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強國建設,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今年1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動延續中華文脈,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創新中國成立以來之先河。隨后,中央文明辦發出《關于2017年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通知》,圍繞節日對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部署。作為中國民協的優勢品牌活動,中國民協十多年來依托“我們的節日”做了大量成效頗豐的實踐和努力,充分發揮民間文藝傳承民俗、廣接地氣的優勢,緊緊抓住“人民的節日人民辦,人民的節日人民過”的特點,聯手地方黨委政府及文化宣傳部門,在傳統節日的重要發源地、流傳地,在節日特色鮮明、群眾參與廣泛的地區,在邊疆或內陸偏遠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開展地域特色濃郁、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多姿多彩、具有時代風貌的節慶文化活動。今年春節、元宵節,我們在河南鶴壁舉辦了“我們的節日——中國春節文化高層論壇暨中原元宵民俗調研討論”,深入挖掘中原大地獨特年俗節趣;清明節,我們在河南開封、寧夏靈武、浙江湖州等地舉辦了“我們的節日——清明節·民俗文化系列活動”、“我們的節日——靈武清明節民俗活動暨‘我們的節日傳承與發展’高層專家研討會”和“湖州清明軋蠶花”考察等活動,不斷賦予薪火相傳、代代守護的歲時節令新的時代內涵和文化意義;端午節,我們在山西太原、沁縣舉辦了“我們的節日——端午”民俗文化活動,同時立足全球視野和“一帶一路”戰略布局,攜手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推出“中國傳統節日與一帶一路”的專欄報道,努力以節日之賡續,開文化之生面。前不久,中國民協分黨組策劃成立了“中國節日文化研究中心”,統籌規劃節日活動,聚集專家學者共同研究節日文化,向全社會普及健康節日習俗,發揮營造傳統節日美好氛圍的牽頭作用。今天,我們又一同齊聚魯山,在這個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在美麗的魯峰山下,共同慶賀七夕這一“銀漢秋期萬古同”的美好佳節。真正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河南地處中華文明腹地,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魯山人文厚重,又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當地人民歷來珍視民間文化,自覺組織起來,有效傳承發展祖祖輩輩創造的文化傳統。魯山牛郎織女文化與絲路文化一脈相承,源遠流長,如燦爛星辰般鑲嵌在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文化的天幕上,給中華文明增添了色彩和情趣,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溫暖和滋潤。其中,七夕文化更是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勇于創造,不斷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本次“我們的節日——2017中國(魯山)七夕節”立足“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和民間傳統文化、傳統工藝振興,希望通過弘揚和傳承七夕文化,讓人們從七夕文化的歷史積淀中感悟中華民族精神人文之美好,吸取中華傳統美德之精華,讓七夕文化走進現代生活,弘揚人間至真大愛,為構建健康的傳統節日節俗、美化人民的生活,進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