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視且沒有之一的傳統節日,本身就是個挖掘傳統文化的富礦。這不,網絡中國節就在首頁顯著位置推出春節專題。專題包含春節起源、風俗、文化以及詩詞欣賞。這樣的專題集文化性、趣味性、網絡化于一身,對于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和凝聚網上正能量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掃塵、拜年、貼春聯、爆竹……農歷新年節日活動安排歷來都是豐富多彩;臘八粥、年糕、餃子、春卷、元宵……從臘月吃到正月,舌尖上的春節讓人垂涎欲滴;中國、東南亞乃至全世界,春節的節奏席卷大半個地球。祭祖敬老、感恩祈福、祈求豐年,這些莊重禮儀又為春節豐滿著華夏民族延續千年不斷的記憶。春節,不啻是一種集大成者的傳統文化。它火樹銀花,喜氣洋洋,而支撐起春節幸福美滿的關鍵,是需要一個路徑化的前提。那就是“回家”二字。

在一則描述中國筷子文化的公益廣告中,兒子在除夕夜如“風雪夜歸人”般敲開了東北雪鄉的家門,原本枯守在電視前的父親極力壓抑自己的興奮,母親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趕緊把早已包好的餃子乘著熱水下鍋。灶臺的熱氣在接著冰花的玻璃窗前翻滾,映襯著紅剪紙的喜慶勁。都看到游子的春運回家路上的萬般艱辛,但春節闔家團聚之后的其樂融融,足以撐起“穿過大半個中國”也要回家的全部勇氣和毅力。
回家,是帶著使命感的話題。每一個民族對于回家,都有著不同的闡述方式和傳統背景。圣經在《出埃及記》中,描寫摩西按照上帝的指示帶著猶太人回家;好萊塢電影《角斗士》里,古羅馬將軍披荊斬棘的踏上回家之路,因為那里才是他夢中的天堂。而在中國人看來,回家,尤其是在過年回家,則是傳統文化托付到每一個人心中的世道人心。
中國人的回家,它緣起于鐫刻在每一個華夏子民那揮之不去的農耕基因。熟稔五谷種植的中國人,通過春耕冬藏來見證著種族繁衍的活動軌跡,而過渡到傳統文化的慧眼中,就成了一花一世界的精彩,仿佛一片樹葉就已足夠烘托出你我回家的各種語境。

六祖惠能打禪機時,答眾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陸放翁干脆更進一步,作出“云閑望出軸,葉落喜歸根”的佳句。于是,回家這個原本簡單的交通往來,在樹與葉的一問一答中,漸漸升華成我們對家園故土無法割舍的朝圣,最終,在春節這個古時奉貢天地、祭祀諸神的節點達到最高潮。在這時,就且看,那數以億計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之過年回家路,它們的壯觀,構成了只屬于中華民族獨有的風景線。
回家的路千萬條,因為能夠走進人心,而顯得殊途同歸。于右任對于歸鄉回家那“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鄉”的魂牽夢繞,你我未必能有境界體會,但這份敬畏,始終保存。因為回家,是相信祖先和故土早已把我們的根留住。當下,不管是陸家嘴的新上海人,還是富士康流水線上的90后,漂泊在外,櫛風沐雨,但談到過年回家,就總顯得“雖千萬人,吾往矣”。畢竟,回家這一夙愿,它無關教育、身份、財富,而是關乎親情、責任、守望。
人們總喜歡一言以蔽之地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殊不知,這正是傳統文化的地氣所在,也是社會核心價值的草根萌發。喧囂的商業大潮,奔波的南來北往,舶來的圣誕節噱頭不斷,異化的光棍節成了購物狂歡,但始終無法喧賓奪主。包括春節在內的傳統節日,依然歷久彌新,且不斷地與時俱進著自己的風采。當前,打開網絡中國節的主頁,會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自信撲面而來。在互聯網語境下,傳統文化依然風生水起,篤定前行,而這也是傳統中國的最美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