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能夠自己生長、豐滿,不斷自我調適,以適應新的時代需求,這就讓它具有了極強的活力與融入能力。在任何時代背景之下,傳統文化都能與當時的民之所思、民之所愿相契合,做到“隨風潛入夜”,無聲無息之間就浸潤到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與每個人的每一段人生都絲絲入扣。
而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不斷完成自我生長,就是因為它始終扎根于民間,是民眾集體的智慧給予了它自己生長的機會,也賦予了它這種能力。

“福”字字形的變遷,就是傳統文化自己生長的一個典型事例。過年時貼在大門上的“福”字,估計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會陌生,這是漢民族由來已久的風俗,如果按照傳說,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姜子牙的時代。
在純正的漢字中,福字的寫法當然是很顯規矩方正的。而在民間,百姓們則盡情發揮出了自己的智慧,設計出了壽桃福、五谷豐登福、龍鳳呈祥福、招財進寶福等等各式各樣的福字,貼在門上不僅好看,還充分體現出了人們內心中最深的渴望與期盼。直到今天,“福”字還在變,丙申年的福字中多了各種形態的小猴子,每一只都長著動漫里那種大眼睛和長睫毛,活潑可愛。
面對“福”這個字,一向以沉穩內斂為特征的漢民族,集體爆發出了高昂的吸收能力和創新能力,讓每年的福字都花樣翻新,獲得一家男女老少所有人的喜愛。
試想,如果福字一直都是一個方方正正的方塊字寫在一張紅紙上,那么每年春節前買福字、除夕貼福字,很可能也就淪為了一件年輕人們不得不干可又不情不愿的事情。“總把新桃換舊符”的風俗,也就不會歷經千年依舊讓人們這么樂在其中了。
像福字這樣在非常精粹地保持住了精神內核的基礎上,不斷對形式進行更新換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充滿了傳統文化的各個角落和細節,共同構建出了傳統文化蓬勃涌動的生命力。所以,在今天看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永恒的,形式隨時都是深入人心的,這種組合,注定了傳統文化是擁有強大力量的。這力量不可低估、不可替代、能夠信任、可以依賴。
幾乎在每一次與網絡文藝相關的研討會上,傳統作家和評論家都會談到一個問題:在八十年代,中國文學曾經經歷了一個黃金時期,那是一個全民皆文學青年的時代。可惜,那時的作家們主動放棄了生機盎然的文學市場,走入了象牙塔,去追求文學的另一種境界,離開了熱愛他們的讀者。結果,在民眾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出現了巨大的閱讀空白之后,網絡閱讀橫空出世,迅速占領了這塊空白。
而中國傳統文化,從來沒有離開過它的民族和人民,始終深深扎根于民間。它就像冬天的雪、春天的花、谷雨前的茶,總會在人們最需要它的時候和地方,悄悄的來,靜靜地陪伴,為生活增添詩情畫意,為人心里照亮希望和喜悅。
同時,又在民眾集體智慧的灌溉下,謙虛的、虔誠的、充滿睿智的生長著。
有人說“昨天的太陽曬不干今天的衣裳。”可中國傳統文化這輪太陽每天都會升起,每次升起都是嶄新的,溫暖著萬物和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