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皇城臺發掘全景。
3日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目前中國史前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石峁遺址”皇城臺附近,集中出土100余片卜骨,專家表示可能暗含了皇城臺的信仰和宗教功能。

皇城臺出土的骨針。
石峁遺址位于陜西北部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山梁上,北距長城10公里。皇城臺是石峁遺址大型宮殿及高等級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區,臺頂有成組分布的宮殿建筑基址。
據介紹,考古人員在皇城臺門址的發掘新揭露了內甕城和主門道。內甕城里還發現一座“石包土”的平整墩臺,主門道是一處封閉空間,墩臺與主門道之間設有門塾。專家認為,主門道是通往皇城臺臺頂的最后“關卡”。同時,還在墩臺、門塾、主門道之間形成的“重點防控區域”下端發現有幾處刻劃符號,圖案繁復,琢刻在向上攀爬的石鋪路面上。

皇城臺出土的玉器。
對于皇城臺東護墻北段墻體規模性揭露,考古人員清理出了氣勢恢宏的石墻遺跡和數量巨大的各類遺物。出土遺物中以骨器為大宗,多為針、鏃、錐等小件工具類器物,伴有大量骨料、礪石、石刀等制骨工具。

圖為皇城臺主門道入口處。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表示,100余片卜骨的集中出土是重要收獲,或許暗含了皇城臺的信仰和宗教功能。
此外,專家通過對動植物遺存的分析鑒定表明,4000年前石峁遺址周邊呈現的是“松林密布、鹿鶴雙行”的自然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