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題為“讓人記著嗩吶,倒貼錢也要做”的新聞近日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演奏傳統民間吹打樂的安徽靈璧周家吹打班自清末創始以來發展到現在,已傳承家族七代,歷經滄桑。但當前“經典曲目失傳、傳承人日漸稀少、嗩吶技藝在民間不受重視”等問題卻困擾著這個歷史悠久的演奏團體。而周家班的第五代班主周本明為了將周家班嗩吶傳承推廣出去,關了自己的公司、賣了房子,令人唏噓。
讀到這則新聞,筆者不禁想起了電影《百鳥朝鳳》,該電影講述的是民間嗩吶藝人焦三爺繼承衣缽、傳承接班人的故事,而周本明的故事可以說是電影《百鳥朝鳳》的現實翻版。記得《百鳥朝鳳》上映的時候,還發生了一場出品人的“下跪”求排片事件。
無論是在電影中還是現實里,都反映出一個共同的問題——傳統民間文化應該何去何從?傳統民間文化來自民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反映了一個地方、一個民族的風土人情以及他們的精神風貌,凝結了他們的智慧與心血。但當前傳統民間文化的傳承與推廣仍然面臨著不少困難,比如經典技藝減弱、傳承人日漸稀少、民間文化創新力不足等等。導致這些困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民間文化的傳承者沒有相應的經濟收益作為支撐。良好的經濟收益,是傳統民間文化傳承人日常生活的保障,是激發他們自身創新力、創造力的一個重要動力。
因此,要破解傳統民間文化面臨的難題,就必須對解決經濟收益這一問題加以重視。而傳統民間文化自身的特性,決定了它的傳承與推廣必須有政府部門參與其中,用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來引導傳統民間文化這艘大船在充滿暗礁與風雨的大海中穩步航行。
筆者認為,各級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出臺相應扶持政策,設置專項基金,助力傳統民間文化健康發展。同時,也要多多開辟“民間文化廣場”,讓傳統民間文化有展現自我的舞臺,讓更多的人有接觸傳統民間文化、感受其魅力的機會。另外,也需要引導企業、社會團體和組織加入到傳統民間文化的傳承與推廣中來,為傳統民間文化藝人提供相應的經濟收益,增加他們的收入。
對傳統民間文化的物質扶持并不是沒有經驗可循的,實際上,很多地方政府已經做出了有益的嘗試。湖北恩施在2003年就為多位民間藝術大師每人每年發放1200元津貼;重慶酉陽則每年從財政劃撥專項資金作為土家族開展擺手舞表演的經費;浙江省則成立了浙江省企業家民間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旨在引導企業投身民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中,打造民間文化的商業價值,激活民間文化的創造創新活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興、文化強中傳統民間文化必不可少。新時代更應該堅持百花齊放,更應該將全民族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激發出來,也更應該讓傳統民間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期待傳統民間文化在新時代能夠獲得更好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