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椅,中原有的地區叫斗椅,斗椅與方桌成一組,由交椅發展而來。交椅的椅圈后背與扶手一順而下,就坐時,肘部、臂膀一并得到支撐,很舒適,頗受人們喜愛。后來逐漸發展為專門在室內使用的圈椅。它和交椅所不同的是不用交叉腿,而采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盤無大區別。只是椅面以上部分還保留著交椅的形態。
圈椅是明代家具中最為經典的制作。明代圈椅,造型古樸典雅,線條簡潔流暢,制作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天圓地方”是中國人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觀,不但建筑受其影響,也融入到了家具的設計之中。圈椅是方與圓相結合圈椅的造型,上圓下方,以圓為主旋律,圓是和諧,圓象征幸福;方是穩健,寧靜致遠,圈椅完美的體現了這一理念。從審美角度審視,明代圈椅造型美、線條美,與書法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又具有中國潑墨寫意畫的手法,抽象美產生的視覺效果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點。
圈椅的扶手與搭背形成的斜度,圈椅的弧度,座位的高度,這三度的組合,比例協調,構筑了完美的藝術想象空間。圈椅靠背板攢框鑲心,上部如意形開光內雕麒麟紋,中部方形委角開光內雕花卉紋,下部為如意紋壸門亮腳。背板及椅柱兩側飾邊牙條。座面上三面圍錦繡雕花卉紋圍欄。高束腰上鑲螭紋絳環板。壸門式牙與腿交圈。三彎腿,龍爪式足,足下帶托泥,托泥飾壸門式牙條。此椅裝飾復雜,雕刻繁縟,具有明式家具中少見的華麗風格。
圈椅的藝術風格
古明式圈椅崇尚先人的質樸之風,追求大自然本身的樸素無華,不加裝飾,注意材質美,充分運用木材的本身和紋理不加遮飾,利用本質肌理本色特有的材料美,來顯示家具木材本身和自然質樸特色。
雅明式圈椅的材料、工藝、造型、裝飾所形成的總體風格具有典雅質樸、大方端莊的審美趣味,如注重線型變化,形成直線和曲線的對比,方和圓的對比,橫與直的對比,具有很強的形式美。還如裝飾寓于造型之中,精練扼要,不失樸素大方,以清秀雅致見長,以簡練大方取勝。明式圈椅風格典雅清新,不落俗套、耐人尋味,具有極高的藝術品位。
精明式圈椅做工精益求精,嚴謹準確,一絲不茍,非常注意結構美,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不用釘和膠,因為不用膠可以防潮,不用釘可以防銹,而主要運用卯榫結構,榫有多種,適應多方面結構,既符合功能要求和力學結構,又使之牢固,美觀耐用。
麗明式圈椅體態秀麗、造型洗練、形象淳樸、不善繁縟。特別注意意匠美,注重面的處理,比例掌握合度,線腳運用適當。并運用中國傳統建筑框架結構,使造型方圓立腳如柱、橫檔棖子如梁,變化適宜,從而形成了以框架為主的,以造型美取勝的特色,使得明式圈椅具有造型簡潔利落,淳樸勁挺,柔婉秀麗的工藝美。
圈椅的衍生
眾所周知,中國古典硬木家具在世界家具發展歷史上頗有造詣、表現不俗、且自成體系,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但其在瑕不掩瑜的同時,卻又歷史的存在著時代的局限性。倘若假以現代人體工程學理論來分析,仍有不盡人意之處,值得加以完善、改良。
關于中式圈椅的完善與改良,近年來。家具界主要是圍繞四個關鍵點在展開討論與實施:其一,是對坐面高度的改進,適當降低過高的坐面高度;其二,是對圈椅靠背的改良:圈椅的靠背板加了軟靠墊,同時也給座面加了軟座墊。其三,圈椅的扶手(即椅圈的左、右前段,稱作“扶手段”)改良:不僅需要普遍性地降低高度,使得人們在采用后仰坐姿時,不至于讓“扶手段”把人的上臂抬高到近乎于水平狀,這大大超出了手臂的自然、舒適范圍;此外,由于椅圈部件是圓柱體,因而使得“扶手段”支撐手臂的接觸面過窄,搭放手臂并非適度、舒服,因而采用可裝卸自如兩便的“扶手墊”(乳膠、海綿等軟體材料制作的長方體)來解決。其四是,一些圈椅均不同程度存在著安全穩定性方面的不足,由于圈椅的椅子腿大都是垂直于地面,并不具備向四處張開角度,這就導致圈椅的支撐面相對較小,椅子的安全穩定性較差,尤其是當坐者身體向后仰時,若椅子前腿稍有離地,圈椅的重心偏向后部,人體和圈椅就很容易向后傾斜甚至造成翻倒,可以采用隨時安裝在椅子后腿上的的“腿后跟”來妥善解決,通過改良能有效地增強圈椅的舒適性和安全穩定性。
在客廳裝修環節上要精益求精,但細節問題更不能大意。例如:圈椅類家具擺放位置的好壞與否,根據《易經》的后天八卦原理,將住宅根據坐向不同,可分成東四宅和西四宅。對東四宅而言,圈椅類家具應該擺放在房間的正東、東南、正南及正北這四個吉利方位。對西四宅而言,圈椅類家具應該擺放在房間的正西、西南、西北及東北這四個吉利方位。若再仔細劃分,根據《易經》的后天八卦卦象推斷,擺放圈椅類家具的選擇還會有所不同。切記:圈椅沙發類家具不可置于橫梁下,亦不可與入戶門成一條“直線”,客廳中裝飾性物品不可側面正對圈椅和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