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春節,是最具文化內涵和傳統魅力的節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個節日,盡管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這一節日在城市漸漸地失去了原有的韻味,但在農村,這幾千年延續的文化仍顯示著它的生命力。那里有小山村的靜謐,有黃土地的厚重,有春節神秘溫馨的氣氛,有嚴肅莊重的禮儀和濃烈淳厚的人情味。而生活在城市的人則像斷了根的浮萍一樣在社會中漂流,因此人們心中始終有著一種尋根的沖動。
中國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得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淳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擔負起一種文化的功能:一是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二是祭祀,緬懷祖宗之德,承繼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三是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責任;四是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泄感情之波,體味生活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沉淀下厚重的含金的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文化的質是歷千年而不變的……

一.貼春聯
春聯,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二、貼年畫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
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不過我國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這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其畫構圖生動活潑,熱鬧非凡。
三、拜年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出現“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四、放爆竹
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驅鬼完全轉變為節日的吉祥、熱鬧、喜慶和歡樂。王安石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因此過去老百姓認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過年。
五、掃塵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六、壓歲錢
壓歲錢由來已久,古稱“厭勝錢”、“壓崇錢”、“押歲錢”等,在錢幣系列中,它被歸為花錢類。早在漢代我國就已出現壓歲錢,以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居多,錢的正面多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兇”。“福山壽海”、“長命富貴”、“強身健體”等,還有的正面為錢文,背面為祥瑞圖案,如“北斗七星”、“龜蛇”、“老虎”、“八卦”、“生肖”等紋飾。唐朝時期,宮廷盛行春日散錢,當時人們把春節這天作為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而當時在民間還沒有拜年的習俗。宋元以后,春節被定為正月初一,春日散錢習俗就演變為長者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壓歲錢》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錢,亦謂之壓歲錢。”明清時期,長者用紅繩串連著壓歲錢送于晚輩。民國時期,方孔圓錢基本取消,長輩則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作為壓歲錢,其寓為“長命百歲”,貨幣改用紙鈔后,長者喜歡選用連號的新紙鈔賜于晚輩,有“連連好運”、“連連高升”之意,這種送連號錢給晚輩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這就是將連號錢作為壓歲錢賜于晚輩的緣由。壓歲錢的習俗源遠流長,它預示著鎮歲、去病、避邪、祈福等,是長者對晚輩的美好祝愿。
七、祭灶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八、祭祖
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們普遍采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九、團圓飯
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拼、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鮑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舞麒麟、剪窗花、除夕守歲......關于春節,還有很多傳統文化習俗盛行至今。你的家鄉還有哪些不一樣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