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臨近尾聲,在西城區的小組討論會上,不少代表就近年來備受關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老城建筑遺產保護、如何保護傳統文化等文化議題展開激烈討論。
秦紅嶺代表:可主題化設計保護老城建筑遺產
來自北京建筑大學的秦紅嶺代表在發言中感慨:“看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用很長的篇幅講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我特別興奮。”她說,近幾年,老城總體保護方面已經做了一些空間方面的規劃。整體保護構想已經建立,但是缺乏創新性的落實方法。“此外,有一個問題尤為明顯,就是知名度高的建筑遺產保護比較受關注,而不知名的建筑則無人問津。”秦紅嶺如是說。

她表示,目前,建筑遺產主題化開發不足,沒有有效發揮建筑遺產公共效能。“可以通過主體化的設計,讓以前無人問津的、不知名的建筑通過一個主題整體保護起來。例如老城中有一些紅色建筑遺產,可以標識出來,連線成片,可成為展示北京文化的文化探訪線,甚至有些可以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路線。”
秦紅嶺說,自己曾在大學生中做過調查,多數學生對北京的建筑遺產知之甚少,“我們應當加強宣傳教育,讓更多人了解建筑遺產。”她表示,如果建筑遺產沒有真正得到年輕人的文化認同,就很難傳承下去。因此,秦紅嶺今年提出對文化遺產做一套詳細闡釋規劃的建議,用故事形式將文化遺產連起來,發揮遺產保護的效能。
楊鳳一代表: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財政支持力度
作為一名文藝戰線的代表,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表示,如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極大提升,保護意識明顯增強,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仍然面臨嚴峻挑戰。

“據我了解,目前文化部認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傳承人全國一共有1986位。北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84人,我是這84人中算年輕的,其余的83位都在70-90歲。這其中傳統戲劇項目的傳承人僅有24位,而作為首批列入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昆曲項目,北京市長江以北僅有6位國家級傳承人。平均年齡72歲,最大的86歲了。所以對這些老藝術家的搶救性保護工作已經迫在眉睫。”楊鳳一表示,絕大多數非遺文化傳承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有很多非遺傳承人年事已高卻面臨后繼無人的狀況。
“保護非遺傳承人背后最本質的問題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問題。”楊鳳一介紹,盡管近些年以來,國家和地方財政對非遺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斷提高,但面對龐大的非遺傳承需求仍是杯水車薪。“因此我希望未來政府能夠加大財政資源支持力度,對非遺傳承活動給予一定的補貼,并且有組織、有計劃開辦傳承培訓班,擴大傳承隊伍,鼓勵青年人學習那些瀕臨失傳的傳統藝術。”此外,她表示,對急需保護的傳統項目和繼承人開展項目,為非遺工作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