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是中國特有傳統制墨技藝中的珍品,也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墨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項重大貢獻。

徽墨,即徽州墨(以安徽省徽州的績溪縣、屯溪區、歙縣三地為徽墨制造中心)。因產于古徽州府而得名?;罩葜颇恼厥紩r間當不遲于唐,它是書畫家至愛至賴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
從現有史料來看,徽墨生產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亂,大量北方墨工紛紛南遷,導致制墨中心南移。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逃到江南歙州,見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來,重操制墨舊業。他造出的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

南唐時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視為珍寶。遂令其子廷珪為“墨務官”,并賜國姓李作為獎賞,奚氏一家從此更姓李。從此,歙州李墨遂名揚天下,世有“黃金易得,李墨難獲”之譽,全國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紛紛涌現,如耿氏、張遇、潘谷、吳滋、戴彥衡等,徽州墨業進入第一個鼎盛期。
宋元時期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礎上,添加藥物成為藥墨。使人們不但用墨也開始了藏墨,因而墨開始向工藝品方向發展。
到了明清時期,徽墨的制作進入盛世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產量激增,制墨技藝也不斷進步,墨的圖案繪刻和漆匣的裝潢制作,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名工與名品層出不窮,形成了以羅小華、程君房、方于魯為代表的休寧派。清代,徽墨制作分為四大名家系統,即曹素功、汪節庵、汪近圣和胡開文,其中汪近圣和胡開文兩位都是績溪縣人。他們對徽墨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創新,終于制成了有如"金不換"的文苑珍品,其中龍香劑墨、天琛墨、仙桃核墨、紫薇恒星圖墨、魚戲蓮墨、西湖十景墨、地球墨等均為絕世之作,使徽墨形成了“落紙如漆,色澤黑潤,經久不褪,紙筆不膠,香味濃郁,奉肌膩理”的特點。

這時期的徽墨按原料不同還可分為松煙、油煙、漆煙和超漆煙等品種,其中最名貴的是超漆煙等高級油煙墨,這類墨散發出紫玉光澤,用于書法色澤黝而能潤;用于繪畫濃而不滯,淡而不灰,層次分明,故受到歷代書畫家的推崇。
在科舉時代,徽墨除了作為一種實用的書寫工具,還被當作精美的藝術品,供文人把玩鑒賞。正因為如此,徽墨也被當作送禮的佳品,在國內外廣泛流通。

16世紀中葉的嘉靖年間,日本和尚策彥周良兩度作為使節前來中國,后來,他將兩次出使的經歷撰述成文,此即著名的《策彥和尚初渡集》和《策彥和尚再渡集》。書中,就多次提及作為禮品的徽墨。及至清代,徽墨在日本、朝鮮、琉球等地都相當著名?;罩葜颇曳接隰斁幾氲摹斗绞夏V》,在江戶時代(1603—1867)還被收入日本文人所編的畫譜中。
從現存的貿易資料來看,在清代,徽墨曾大批遠銷海外。據日本學者永積洋子所編的《唐船輸入品數量一覽(1637—1833)》記載,江戶時代每年都有不少“中國墨”遠銷日本。另外,日本唐通事編纂的教科書《譯家必備》中,就曾提及長崎貿易中的“三百挺徽墨”。顯然,唐船輸入品中的“中國墨”,主要指的應當就是徽墨。
徽墨是以松煙、桐油煙、漆煙、膠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歷代徽墨品種繁多,主要有漆煙、油煙、松煙、全煙、凈煙、減膠、加香等。高級漆煙墨,是用桐油煙、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種名貴材料制成的。
徽墨集繪畫、書法、雕刻、造型等藝術于一體,使墨本身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珍品?;漳谱骷妓噺碗s,不同流派各有自己獨特的制作技藝,密不外傳?;漳谱髋浞胶凸に嚪浅Vv究,"廷珪之墨,松煙一斤之中,用珍珠三兩,玉屑龍腦各一兩,同時和以生漆搗十萬杵。"因此,"得其墨者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膠敗而墨調。其堅如玉,其紋如犀"。正因為有獨特的配方和精湛的制作工藝,徽墨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

徽墨的另一個特點是造型美觀,質量上乘。這主要是因為使用墨模的緣故。南唐李庭造小挺雙脊龍紋墨錠,就是用墨模壓制而成。至宋以后,墨模大量使用。而且墨模繪畫和雕刻都很講究。明、清時期墨模藝術也達到其巔峰。
徽墨制作技藝復雜,一般要經歷如下幾個步驟:制作墨模坯、雕刻墨模、煉煙、墨坯、烘蒸、捶打、稱重、定形、晾墨、打磨、描金。不同流派有自己特有的絕技且秘不外傳,一派中針對不同的制墨原料,也會采用不同的生產工藝。如桐油、胡麻油、生漆均有獨特的煉制、點煙、冷卻、收集、貯藏方法,松煙窯的建造模式、燒火及松枝添加時間與數量、收煙及選膠、熬膠、配料和劑等也各有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