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開始越來越濃了,家家戶戶都開始置辦起了年貨。記憶中的那些年貨老杭州們都還記得嗎?哪一個讓你記憶最深刻?

60、70年代
60、70年代是“憑票購貨”時代,那時候買啥都得憑票,過年也不例外,肉類、糧油、糖果、糕點等年貨限量供應,大人得趕一個大早排隊才能用領的糧票買到年貨。

醬鴨:那時候必備的年貨一定是醬鴨,餐桌有一整個醬鴨,對于小孩子來說比什么都更開心。
豬頭:那時候有肉吃吃得飽已經是天大的喜事了,一般人家都會在年三十排隊買回家一個大豬頭,大約有10斤左右約6塊錢,夠當時一家六口人吃好幾天了。
糖、瓜子:這是那時候小孩過年最喜歡的東西了,糖2斤1元,瓜子2斤約1元,每家過年時有錢都會買上一些,算是拿來招待客人的了。

80年代
80年代,這十年是經濟飛速發展的十年,杭州人的生活置辦的年貨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魚干:那時的肉的置辦已經比較方便了,除了醬鴨外,魚干已經成為了年貨清單里重要的一味,既是年夜飯必有的冷盤,也是整個正月里戒不掉的手邊小食。
果子、酒、年糕:這三樣東西在80年代的年貨市場中十分紅火,果子并不是指水果,是指桃酥類的零食,酒是江浙一帶人特愛的醇香米酒,蛋糕是杭州當地的石磨年糕,這都是過年時最應景的食品。
置辦新衣:雖然80年代人們生活水平已經有所改善,但是衣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并不明顯。當時普通老百姓全家對春節生活的期盼就是添新衣,再不濟也都會買點布料回去自己裁縫。
搶購彩電:過年前搶購彩電可稱得上是80年代一景兒,那時候已經有了春晚,能買得起一個電視的家里,全家老小都感覺臉色有光,看完春晚最記得費翔和他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火遍了杭州大街小巷。

90年代
90年代,各種商品出現供大于求的狀況,逛商場、到菜場買年貨成為人們的首選,一些開架式超市也悄然出現,這時的杭州年貨也更具有了地方風味。
甲魚:90年代的許多人都開始滋補了起來,過年的時候肉鮮味美的甲魚已經成為了一個桌上的大菜,在家招待客人倍有面~
毛腌雞:這是杭州特有的一道美食,帶毛一起腌制毛腌雞在春節期間備受歡迎。不少老杭州評價“其香濃郁,可見一斑”,就連雞骨頭都帶著陣陣的咸香味。
五香醬肉:這是90年代時新春佳節的必備年貨,不僅可以保持的時間長,烹飪起來還非常方便,蒸一下,或切片炒菜、做煲仔飯,味道都非常美妙。
山核桃:山核桃剝起來麻煩,但吃到嘴里卻特別香,那時的春節家里常見桌面上都會擺上一盤山核桃,大人小孩都愛吃。
可樂雪碧:那時的可樂雪碧才出現沒多久,算是一種十分洋氣的年貨了,是過年期間桌上常見的飲品之一。

大白兔奶糖:在80年代的時候大白兔奶糖還不是那么容易買到,但到了90年代,大白兔奶糖已經流行了起來,會和其他便宜一些的糖果一起擺上桌子。
掛歷:一般人家在買年貨的時候都會買上一副掛歷,在新的一年掛在家里,最喜歡的是掛歷上有著各種各樣的圖畫,能挑上個半天。

大哥大:“洋氣”的年貨成了杭州人的心頭寵,舶來品儼然成了搶手的年貨,那時最洋氣最土豪的年貨莫過于“大哥大”。那個經常出現在香港電影里的聯絡工具,是一種身份象征,成為了杭州的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