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全國兩會期間,“戲曲傳承和發展”的話題引發代表委員的熱議——
創排新劇彰顯時代精神
目前,我省戲劇舞臺上依然活躍著徽劇、黃梅戲、廬劇、泗州戲、花鼓戲等百姓喜聞樂見的劇種。除了常演的經典劇目,每年都有一批新創精品劇目問世。
“戲劇傳承和發展的關鍵在于不斷地推出新作品。”全國人大代表韓再芬說,“劇目是王道,出角兒靠劇目,傳承發展戲劇也要靠劇目。”
以全國一流為定位,以特色鮮明、經久不衰、影響廣泛為目標,2013年以來,我省每年重點培育十大演藝品牌和十大影視品牌。戲劇領域涌現出黃梅戲《徽州女人》《小喬初嫁》《大清名相》《徽州往事》《半個月亮》《寂寞漢卿》、徽劇《驚魂記》《徽班進京》、廬劇《東門破》等一批飽含優秀文化基因、彰顯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傳統戲劇推陳出新,要在選題立意上與時俱進。全國人大代表朱海燕認為,新劇目的創作必須體現時代風貌,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中國戲劇薪火相傳,不斷演變發展。韓再芬說:“當代戲劇早已經告別了一桌一椅的時代,現代的舞美、音樂、燈光等技術元素都可以為傳統戲劇所用。傳承戲劇,既要保持傳統韻味,又要符合現代審美。”
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全國政協委員李修松表示,只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才能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戲曲作品。
培養人才打造名家名角
一個劇種要長盛不衰,除了需要有百姓津津樂道的經典劇目,更需要家喻戶曉的名家名角,一個名角就是劇團的一塊“金字招牌”。
目前,我省各類藝術院校蓬勃發展,為演藝劇團輸送了大批演員。除了個別劇種,黃梅戲、徽劇等主要劇種都后繼有人,但人員不等于人才,能“挑大梁”的人才還是缺乏。
“要給年輕演員留出空間,多給他們成長的機會。”韓再芬說,“演藝人才必須經過市場的歷練,更要綜合運用各類傳播手段進行宣傳推介,提高演員的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為了推新人,在韓再芬的力薦下,黃梅戲演員、新世紀黃梅戲“五朵金花”之一的吳美蓮精彩亮相2017年央視雞年春晚,向億萬觀眾展示黃梅戲的韻味。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重點打造的“今日頭牌”也引起了戲迷們的關注,在這個舞臺上,文武花旦王澤熙、余平等青年演員閃亮登場,贏得一片喝彩。
在戲劇人才培養上,老藝術家的“傳幫帶”非常重要。朱海燕舉例說,在徽劇《徽班進京》的創排過程中,省徽京劇院邀請國家級的藝術家參演,讓年輕演員跟他們邊學邊演,這是最有效的傳承。
戲曲人才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韓再芬建議:構建老中青三代階梯式培養模式,一代帶一代,代代傳下去。
培育市場主動贏得觀眾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正值國家大劇院舉辦“第二屆國家大劇院黃梅戲藝術周”,其中就有韓再芬領銜主演的《徽州女人》《女駙馬》等經典劇目。“我白天在會場,晚上要到劇場,雖然比較辛苦,但是很值得。”韓再芬表示,希望通過一場場的演出,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和愛上黃梅戲。
“傳統戲劇的市場培育需要一個過程。”李修松說,在連續舉辦三屆的安徽省文化惠民消費季活動中,在我省新創精品劇目展演巡演過程中,都特意推出了部分低價票,一是為文化惠民,讓普通觀眾看得起戲;二是為培育市場,吸引普通觀眾到劇院去欣賞傳統戲劇的魅力。
近年來,我省推出“戲曲進校園”“精品大戲周周演”“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讓傳統戲劇走進基層、走進社區、走進校園,傳播傳統戲劇文化,受到社會各界普遍歡迎。全國政協委員吳春梅建議,鼓勵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參與特色課程教學,推進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化,打通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戲曲傳承發展既需要“走出去”,也需要“請進來”。在“文化惠民消費季·好戲大家看”活動中,組委會都會邀請湖北、浙江、山西的戲曲院團來皖演出,一方面,讓安徽觀眾欣賞不同戲曲的韻味,另一方面,也是戲曲團體互相交流學習的過程。在安慶舉辦的“國字號”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和特色號的“十一”黃梅戲展演周活動中,也會邀請湖北等地的黃梅戲表演團體相聚宜城,共同把黃梅戲唱得更響亮。
“現在許多傳統戲劇都已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雖然會獲得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扶持,但戲劇本身的傳承發展還要依靠自身的力量。”韓再芬說,與其在呼吁傳承和保護中艱難度日,不如在不斷的創作和演出中擴大影響、贏得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