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過年時都會行儺除舊迎新消災感恩。數千年來,傳統年節迎新除舊的民俗活動,傳承中創新越來越多,當代各地年節中的花車、行街、巡會等多種娛樂形態,是古儺的現代變遷,而這些民眾節令祭祀儀式活動往往蘊含著特有的人生哲理。
清代吳中人士顧祿撰寫的《清嘉錄》記載,從臘月初跳灶王、跳鐘馗、臘八粥、年糕、冷肉、送歷本、叫火燭始,到叛花、節帳、小年夜大年夜,從十二月月朔起至除夕夜,共四十六項活動。正月元日起又有:行春、打春、拜春、拜牌……走三橋、放煙火、鬧元宵、打燈謎、三官素、接坑三姑娘、百草靈、驗水表、燈節,至正月十五止共四十一項。時間前后一個半月,節俗的項目有八十七項,平均每天近兩項。其間充滿民族特有的生活情趣與智慧。

臘八粥是臘八節氣的主食。臘八粥的背后,體現的是古代勞動人民對大自然,對天地的敬畏之心。臘,也為蠟。《禮記》云:“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許慎《說文》曰“臘,冬至后壬戌臘祭百神”。先祖認為,因天地的厚賜,人類才能收獲五谷雜糧。后來逐漸固定在每年臘月——十二月初八——臘八,都需要以用當年收獲的八種谷物雜糧,熬一碗臘八粥,來表達自己的這份感激。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心理,由此在臘八粥里得到傳承。
過年時,自己動手準備做一些有特色講究的吃食,是年節非常重要的儀式過程。合家歡聚吃年夜飯的目的歸根結底不是為了吃。其制作、分享、收獲的每一個步驟是心靈上的文化體驗。這種過程的“儀式感”,就是“年味”。
祭祖是中國許多地方過年的一大儀式。敬畏、紀念先祖的傳統,根深蒂固、源遠流長,它是維系我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文脈。“年味”的維系,需要通過“儀式”,“儀式”的每一個步驟都指向中國人特有的文化情懷。祭祖儀式體現的就是人們對祖先的敬畏感、神圣感。

屠蘇酒是在中國古代春節時飲用的酒品,故又名歲酒。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而成的。屠蘇酒從晉朝產生,以前有人住在草庵,每年除夕,將藥囊丟到井中。到元日取水出來放在酒樽中,全家人一起喝就不怕生病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喝屠蘇酒的方式,表現了中華獨特的美德。梁朝人宗懔的《荊楚歲時記》:歲飲屠蘇,先幼后長,為幼者賀歲,長者祝壽。蘇轍詩云“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就是指這種風俗。飲屠蘇酒的習慣是一家人中年紀最小的先喝,小孩過年增歲,要祝賀他;而老年人過年則是生命又少了一歲,拖一點時間后喝,含有祝他們長壽的意思。
傳統年節活動是民族文化身份的標識之一。在各類過年儀式活動中,自覺不自覺地尋覓一份民族群體歸宿感,表達我們師法自然、敬畏天地的道德與民族文化。我國豐富多彩的傳統年節和其他節日所產生的巨大精神文化力量,始終支撐著我國民眾的生存、發展和進步,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這顯示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獨特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蘊涵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碼和特有的精神文化標記,承載著中華民族上萬年活態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