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泛濫兩千載,淹沒開封幾座城”。千百年來,黃河的多次泛濫給開封帶來無窮劫難,但也締造了今天“城疊城”的奇觀。地下疊壓的六座古代城池,數千年的歷史,八個王朝的更迭變換……都展現了古都開封的興衰變遷。
揭開“城摞城”考古序幕
在開封當地一直流傳著“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著幾座城”的諺語,但困于地理條件,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開封的城市考古工作仍是一片空白,諺語的真實性也無從考證。直到1981年春,開封市園林部門在開封舊城中北部的潘湖清淤過程中,意外地發現了明周王府和宋皇宮部分遺跡,由此揭開了開封“城摞城”考古工作的序幕。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孫新民參與了20世紀80年代明周王府以及北宋東京城的考古發掘工作。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時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現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開封市博物館聯合組建了宋城考古隊對遺跡進行發掘,當時主要發掘的是明周王府遺址的東半部,基本搞清了明周王府的布局,還發現了北宋東京城皇宮遺跡,但因水太大,無法進行深度考古發掘。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劉春迎在《揭秘開封城下城》一書中談到,大量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表明,在今開封城地下約3—14米的范圍內共有六座城池,分別為戰國時期魏國國都大梁城、唐代汴州城、五代及北宋東京城、金代汴京城、明代開封城和清代開封城,這些城池按照時代順序,自上而下疊壓在一起,其中大梁城、東京城、汴京城為都城,明清開封城為省城,汴州城為唐代中原重鎮。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程民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世界范圍內,“城摞城”現象非常普遍,但這一現象在開封最為典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開封地下文化層疊壓較深,在數十米范圍內分布著多個朝代的文化層,另一方面是因為地下埋藏著金汴京城、北宋東京城等都城遺址。
黃河孕育出的地理文化奇觀
“開封飽含著黃河的恩賜與禍害,開封的興衰歷史與黃河密不可分,每一層淤泥,都是一段歷史,于是就有了開封城摞城的歷史地理奇觀。”程民生說,沒有黃河就沒有開封八朝古都的鼎盛,戰國時期魏國開鴻溝引黃河水,造就了魏都大梁城的強盛,引黃河水開通的汴河則哺育了北宋東京城的絕世繁華。但沒有黃河也不會出現開封的滅頂之災,秦軍通過鴻溝引黃河水灌淹大梁城,導致大梁城變為廢墟,黃河決口也使東京夢華銷盡,輝煌歷史都被深埋在地下。
泥沙淤積在較完整地保存了歷史遺跡的同時,也給城市考古工作帶來了極大困難。在劉春迎看來,開封市的文物埋藏有如下特點:其一,古代城址埋藏深,每一次洪水都在當時地面上留下淤積層,導致發掘困難;其二,歷代城址堆積多,層次雜亂;其三,水位高,開封市河湖密布,水系發達。這些特點給開封市的考古工作帶來極大困難。
孫新民曾參與北宋東京城外城的城墻考古發掘工作。他向記者回憶說,當時水位太高,挖到地下約4米處的明代文化層,就可見水。更為重要的是,與其他地質不同,淤積層內沙土含量很大。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三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沙土穩定性和直立性很差,容易造成塌方事故,給考古發掘工作帶來很大的風險。

推進北宋東京城遺址考古工作
北宋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東京城在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上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北宋東京城筑城技術已經相當先進,城市功能基本完善,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定制,在我國都城發展史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王三營看來,北宋東京城打破坊市限制的創舉,不僅擴展了城市空間,而且開創了我國古代開敞式城市的先河。具體表現:城內建筑區突破坊墻,城區突破城墻,城市建筑突破單層局限向空間發展三個方面。
王三營還表示,東京城遺址雖然聲名遠播,但因埋藏深、地下水位高、位于現市區范圍內等原因,很少進行全面的考古發掘。與之相比,目前漢長安城、隋唐長安城、隋唐洛陽城、元大都等都城遺址的考古工作均已取得了明顯成果,這種現狀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北宋東京城在我國古代大遺址中的地位和影響,與其實際歷史地位甚不相稱。
北宋東京城遺址與現開封城區出現重疊,遺址保護與城市建設間容易發生矛盾,為此,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了東京城外城文物復探工作方案。同時,為弄清北宋東京城外城墻的具體走向、分布位置、埋藏深度以及保存狀況等,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將采用多種手段對東京城外城進行勘探研究,為東京城的文物保護建立起一套完備、科學、精準的檔案。此外,記者還了解到,2016年,國家文物局印發《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將北宋東京城遺址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北宋東京城遺址的發掘與保護工作將有望進一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