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成專門考古隊,與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業人員聯合對明鐵佩遺址先后進行了4次考古發掘工作,獲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資料。
在此基礎上,2016年秋季進行了第五次發掘,以進一步探究和明確城址布局為中心,重點對內城南部的作坊區、“西門”進行發掘,并對可能存在的外郭城進行勘探。通過發掘,首次發現了明鐵佩遺址外郭城城墻,獲得了對該城址空間范圍的全新認識。同時,在對內城南部手工業作坊區的發掘中,首次廓清了作坊建筑特點、文化內涵。此外,內城西門遺址的發掘、外城東城墻附近墓葬的發現與發掘等,都取得了重大學術突破。

拓展古城遺址文化內涵
首先,通過考古勘探與發掘,發現了明鐵佩古城外郭城。考古人員在東、南、西、北城墻遺址處分別勘探出一部分城墻,并試掘了外城東城墻。外城東城墻保存較好,墻體殘存寬度約11米,城墻兩側有伴生的文化層堆積,外城四面城墻大體可以復原圍合。明鐵佩古城外城的發現和確認,使其古城面積從500×800米擴大到約2100×1300米,一躍成為公元前后費爾干納盆地內面積最大的古代城址。
這一發現,以確鑿的考古資料明確了明鐵佩古城外郭城的存在和范圍,不僅廓清了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關于明鐵佩古城外郭城的種種推測和分歧,而且對于進一步明確明鐵佩古城的性質,及其在費爾干納盆地乃至于整個中亞地區古代城市化進程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內城南城墻內發現并發掘了一處手工業作坊區遺跡。在此次發掘的400平方米范圍內,清理出土坯房址5間以上,房內有火灶、大陶甕、堆石等遺跡以及磨石、獸骨殘骸等遺物。經初步推測,這是一處可能與皮革加工有關的、功能完備的作坊遺址。在費爾干納盆地內也曾發現過類似的大甕遺跡,但此次發掘共清理出了14個大甕,數量超過了先前發現的總和。
之前的關注點多集中在大甕的發現上,較少關注與大甕有關的其他遺跡及建筑的狀況。通過此次發掘,不僅明確了大甕與其周邊的火灶、堆石、廢棄坑等相關遺跡的共生關系,更為重要的是,這些遺跡共分處5間房址內,明確了作坊遺址的建筑分布與狀況,使得對于這一作坊遺址的建筑布局有了較為明晰的認識,極大地擴展了對這一作坊遺址以及明鐵佩古城的文化內涵的認識。
再次,發現并發掘了明鐵佩古城內城西城門遺跡。西城門是明鐵佩城址目前僅知的一座城門,規模宏大,門址兩側有高大的塔樓形馬面設施,顯示了該城址具備有高水平的防御系統,也表明該城址在本地區的古代城址和古文化中具有較高的地位。目前,已全面獲取了西城門區域地上、地下建筑遺跡的分布信息,為進一步保護和展示西城門遺址提供了全面、科學、客觀的考古資料。
最后,外城東墻附近發現了一處墓葬區,并清理出其中一個完整的墓葬。該墓葬人骨保存完整,出土的隨葬品豐富,包括陶器4件、銅戒指1件、玻璃珠7件。保存完好的中古時期古墓葬在費爾干納盆地十分少見。此前,在2012年對城址北墻的解剖發掘中,曾在城墻堆積下發現有一座墓葬。地層關系表明,該墓葬的年代當早于城墻的年代,這為確定城址的始建年代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此次發現的墓葬和墓葬區,進一步拓展了明鐵佩古城遺址的文化內涵。該墓葬打破外城城墻,系在外城墻堆積上營建而成,這些豐富的隨葬品和出土的人骨,為確定城墻廢棄年代下限,提供了難能可貴的重要實例。同時,這些墓葬以及在城墻上、下建造墓葬的現象,也為進一步探究費爾干納盆地內的葬制、葬俗和古代文化的面貌和內涵提供了重要材料。

重新確立古城歷史地位
2016年秋季的明鐵佩遺址重要考古發現清晰表明:明鐵佩古城作為公元前后費爾干納盆地內面積最大的城址,在烏茲別克斯坦古代城址中也屬于最大級別的古代城址。它不僅有功能完善的城墻、城門、馬面和兩重城垣等城防設施;城內外還有規模宏大的大型建筑和道路系統,也有建筑格局清晰、功能完備的手工業作坊,而城外發現的墓葬區則進一步擴大了古城的文化內涵。這一系列的重要考古發現,使國際考古學界得以重新認識中亞地區的明鐵佩遺址,對于重新定位明鐵佩古城在費爾干納盆地和古代中亞歷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明鐵佩遺址是中國考古學者在境外開展的規模最大的考古發掘項目,也是中國考古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開始。中烏合作五年以來,中國考古隊在實際工作中展現的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尤其是以大型都邑考古為代表、大遺址考古工作理念和以探鏟為代表的勘探技術,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所了解和認可;而明鐵佩遺址的考古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果,也成為中亞考古的典范。
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緣優勢,中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經之地,粟特人、阿拉伯人組成的商隊將東西方的商品源源不斷地轉運;亞歷山大東征、張騫鑿空西域,東西方的文明在此碰撞、交流;絲綢之路由此通過,并向東西方延伸。獨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造就了烏茲別克斯坦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明鐵佩遺址所處的費爾干納盆地,又是中亞地區在空間上距離中國最近的一個地理單元,自古以來與中國的聯系最為密切,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很多相關記載。
在明鐵佩遺址聯合考古發掘工作,中、烏兩國的考古工作者繼承兩國延續2000余年的友好交往歷史,不但加深了中、烏兩國的交流和友誼,也為古老的絲綢之路增添了新的篇章。正如2016年6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烏茲別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在烏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所概括的那樣:“中國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西北大學等單位積極同烏方開展聯合考古和古跡修復工作,為恢復絲綢之路歷史風貌作出了重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