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皇帝御筆書寫的福字,最著名的當屬恭王府福字碑的福字。
恭王府福字碑的來歷是什么?作為恭王府的一寶,就是康熙御筆福字碑,康熙題字可以說是一字值千金,除了公文外,經考證的康熙題字只有三個,這三個也都在北京城內,所以可以說是國家超級文物咯。
今天的北京城內,經考證的康熙題字只有三個:交泰殿的“無為”匾額和恭王府的“福”。交泰殿如此重要的匾額也未加蓋“康熙御筆之寶”,而恭王府“福”字上卻有“康熙御筆之寶”印璽加頂,足見康熙對其何等重視。

熙御筆福字碑
康熙十二年(公元673年),孝莊皇太后六十大壽將至,不料突染沉疴,康熙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請福續壽之說,遂決定為祖母請福。在沐浴戒齋三日之后,康熙精選了一支上鐫“賜福蒼生”正楷四金字的毛筆,在絲絹制作的紙箋上一氣呵成寫就了傾注對祖母摯愛的“福”字,并決定破例加蓋“康熙御筆之寶”印璽——玉璽是皇帝權力的象征,一般只能蓋在圣旨和重要公文上,絕對不可能蓋在書法作品上,而且印璽即沒有蓋在“福”字的左下方,而是蓋在“福”字的正上方,寓意“鴻運當頭,福星高照”。太后自得到了這“福”,百病全消,15年后,以75歲高齡得以善終。

福”字碑說明
康熙傾注愛心所寫的這個“福”字,有意無意間還創造了許多空前的紀錄。首先由于“福”“壽”二字字形差異太大,因此自古以來從未有哪個書法家把“福”、“壽”合為一字書寫的。

字碑拓件
康熙御書的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蘭亭序》中“壽”字的寫法,由此成為現存歷代墨寶中惟一的將“福”“壽”寫在同一個字里的“福”字,堪稱“福中有壽,福壽雙全”之“福”。其次,這一福字中暗含“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數個漢字,是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五福”合一之“福”。第三,此“福”的書寫不同于民間的飽滿方正,其字形窄而長,為瘦,音諧“壽”,稱“長瘦福”,即長壽之福。
也就是從這個“福”字起,清朝有了每年御賜“福”字的定例。孝莊太后臨終前為了永久保存孫子玄燁送給自己的彌足珍貴的“福”字,親命將其刻在石碑上,佇立于宮內。不料傳至乾隆時期,這塊“福”字碑卻神秘地失蹤了!
1962年,周恩來總理批示重修恭王府,考古人員意外地在花園的秘云洞內發現了失蹤的“福”字碑。總理得知后欣然將其命名為“中華第一福”,又稱“天下第一福”。

云洞內的“福”字碑
藏于皇宮的“福”字碑怎么跑到和珅的私宅的呢?據野史上說,是和珅從宮中偷運出的,他把福字碑鑲嵌到園中秘云洞內的石壁上,而此石壁上隱藏了一個壽字,碑上的“福”字正好是那個“壽”字的一點,使這里成了“福中有壽,壽中有福”的風水寶地。
對于這種說法我不敢認同?;蕦m戒備森嚴,和珅將這么大的一塊石碑偷運出來談何容易?!再說,和珅第宅幾易其主,豈有福字碑不被發現之理。有史書記載說乾隆將康熙的“福”字碑賜給了自己的寵臣,和珅命人運來了幾千塊太湖石,在花園的中軸線上砌成一條巨龍,他將“福”字碑藏在龍穴悉心供奉,稱之為“洞天福地”。和珅從此洪福齊天,官運亨通,財源廣進,一時富可敵國。嘉慶繼位后,好幾回想將“福”字碑遷回宮中,由于擔心動了龍脈導致動搖大清江山的根基,沒有付諸行動。
下面我們來看看清代其他皇帝的福字:

雍正帝御筆福字

乾隆帝御筆福字

嘉慶帝御筆福字

雍正帝御筆福字

乾隆帝御筆福字

嘉慶帝御筆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