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歷狗年春節即將到來,2月12日,廣州高劍父紀念館策劃的2018戊戌新春展覽選擇了河南淮陽民間美術品“泥泥狗”當主角,為狗年增添了一份厚重感。
“泥泥狗”是淮陽泥玩具的統稱,其造型無論人魚禽獸均以狗為總名。據說得名的原因有三種,一說狗是伏羲都宛丘養“犧牲”時最早馴服的動物;一說又稱“陵狗”,為伏羲、女媧看守陵廟的“神狗”;也有一說是女媧摶土造人時給人制造的伙伴。
據了解,“泥泥狗”是一種黑色泥塑,藝人在黑底上再施以紅、黃、青、白四色,色彩對比鮮明強烈而又不失和諧。“泥泥狗”中奇禽怪獸的造型和紋飾,超越自然中的現實形體,藝人憑直觀感覺進行創造。具有強烈生命感的紋飾符號隨藝人本能的直覺感受,施繪在虛幻、神秘的怪異形體上,釋放出一種原始圖騰藝術的魅力,使古老的泥塑藝術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現代感。同時,任何一種泥泥狗,均能吹出嘟嘟的聲響,據說是來自伏羲的摶土為塤,是華夏民族最古老的樂器。

高劍父紀念館館長李琰介紹稱淮陽“泥泥狗”藝術的存在,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種極為典型、罕見的藝術瑰寶,而且也是研究中國本源文化的活化石。“泥泥狗”真實折射出民間美術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血緣關系。“泥泥狗”的每一個造型都可以在遠古神話傳說中找到對應,而每一個紋飾都有先民巫術與生殖崇拜的意義。它作為中華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種極為典型、罕見的民間藝術,它真實地記錄了人類文化發展的軌跡。淮陽“泥泥狗”不僅是研究人類學、民俗學的活性史料;同時其特具的人類本源精神、活躍的直覺創造性和生機勃勃的現代感,對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無疑也是一種有益的滋養。
為了體現本次展覽的傳承性,高劍父紀念館展出了來自淮陽的許述章、彭百虎等非遺傳人的作品,各自的作品中折射出民間藝術與原始藝術之間同構互滲的血緣關系,還展現出了一定時代的特色。
李琰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泥泥狗”藝術必將發生深刻的蛻變。這種蛻變的契機,將來自民俗觀念的轉化——由物質性轉向精神性,由實用功能轉向審美功能。淮陽“泥泥狗”必將在深刻的、無法回避的蛻變中實現優勢升格,以其鮮明的藝術個性和具有現代感的藝術品質。介入到現代藝術。在實現“藝術再生”的過程中,“泥泥狗”的“靈魂”將得到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