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大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這里有美不勝收的自然美景,也有星羅棋布、豐富的人文景觀,中國園林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將神州大地點綴得格外絢麗奪目。
滄浪亭
滄浪亭,在蘇州之南。其得名,源自宋蘇舜欽筆下的《滄浪亭記》,更因歐陽修所作詩篇《滄浪亭》——“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只此一句,天下皆知滄浪亭。
很難在江南園林中找出和滄浪亭同一氣度的園林,大部分都是高墻林立,園主們自得其樂的那一種。但滄浪亭不然,將水和漏窗用到了極致。它如北宋文人一樣,風骨自持,坦蕩蕩之君子范。

追根溯源
滄浪亭舊址,曾為五代時吳國節度使孫承祐的池館。
宋朝年間,著名詩人蘇舜欽費四萬貫,購其入懷,并傍水造滄浪亭。他自號滄浪翁,取意“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歐陽修受邀前來,也慕清風明月之灑脫,直說四萬貫錢買此景簡直劃算至極。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巡撫宋犖重建園,移傍水亭于山之巔,增文征明隸書“滄浪亭”為匾額。
走進園林
定心凝神觀竹處——翠玲瓏
翠玲瓏,是一座以竹為主題的建筑。愛竹之人凡到小館周圍,必然端坐其下,等婆娑枝葉,等清風乍來。玲瓏小館有近地的長窗,可接窗外漸移近的竹影,也可掩映芭蕉身形。
舊時文人雅士喝茶也喜對竹而喝,求心的踏實,如此才不枉書齋的作用。置身于前,頓有隱在其間的妙處,特別是皓月當空時,借月影而生的姿容也在粉墻上勾勒得極美。
騰挪之曲折空間——游廊
滄浪亭的復廊,不僅被視為滄浪亭造景的一大特色,同時,也被人們譽為蘇州古典園林三大名廊之一。
游廊上還嵌著鏤空門,呈花瓶形或葫蘆形,僅容一人走過。游人可以不被俗世的喧嚷所打擾,而只置身園中自成一夢。這樣只要依在墻邊,廊里廊外的風景就全在眼中。

無言臥看山——看山樓
看山樓,在滄浪亭院之最南端,為后補之物。當年明道堂、五百名賢祠已建成,卻難見西南之視野,故而筑看山樓,以求不脫園林之趣,足見造園所費功力之巨。
樓為三層,取盧集詩句“有客歸謀酒,無言臥看山”之意。其底層石屋兩間,名為印心石屋,橫額石刻由道光皇帝御書;屋內置石凳,是暑夏納涼之佳處。
文人與竹
白居易有《養竹記》一篇“竹以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虛受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低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為庭實焉。”
此后的文人愛竹,多半與白居易無甚不同。蘇軾愛竹,愛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滄浪亭園主蘇舜欽也曾有“高桿面曲水,修竹慰愁顏”的詩句。他們都愛竹子的虛心有節,竹子的清秀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