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秀的建筑遺產傳承,不僅有設計技法,更有許多實在的營造形式,工匠精神是建筑文化傳承的根與魂。
對于城市與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梁思成先生曾說:“要了解古代,應從現代和近代開始;要研究《法式》,應從清工部《工程做法》開始;要讀懂這些匠著,應從求教于本行業的活人——老匠師開始。”建筑學家林徽因在上世紀50年代論及建筑遺產保護時也強調:“如果我們到了連祖宗傳留下來的家產都沒有能力清理,或保護,乃至于讓家里的至寶毀壞散失……恰恰證明我們這些做子孫的沒有出息,智力德行已經都到了不能墮落的田地。”
“工匠精神”體現責任意識。“抗戰”國難當頭的現實使命感,成為中國營造學社在國土淪陷之際采取行動的動因。朱啟鈐擔心占領北平的日寇會破壞故宮,命在北洋大學執教的青年教授率幾十名師生,用近4年時間全部測繪出北京7.8公里中軸線上建筑圖,至今已成為珍貴遺產。
“工匠精神”需要一種專業素養。如作為世界上最長的畫廊,當屬頤和園的標志性建筑即728米的長廊,它以優美的造型和廊上1.4萬多幅彩畫聞名于世。1959年長廊大修,缺乏工匠的蘇式彩繪工藝,便多方尋找和招攬能工巧匠,從而使長廊風景被描摹一新恢復了歷史舊貌。
“工匠精神”離不開創新沃土。“工匠精神”是建筑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根與魂,對城鄉建設而言,傳統文化怎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至關重要。創意之思的“工匠精神”,不僅創新了建筑保護與城市業態的方向,還將建筑學人的責任感與創造性完美結合,展示了對社會發展的潛力與多重價值。(據《瞭望》2018年第3期 作者: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筑園林委員會副會長 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