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習慣稱農歷過年的那個一月為“正月”,這是為什么?一種說法認為“正,歲之首月”,表示農歷新年第一個月的意思。另一種說法認為“正”的本意蘊含著“正統”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個月當第一個月,有時是隨著朝代的更換而變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個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來,既然他們占據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個月的次序,也得跟著他們“正”過來。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讀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諱,就下令把“正月”讀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時則訓》記載,“孟春之月,招搖(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時所指的方位作為確定季節的標準,稱為斗建,亦稱月建。這是說一年的第一個月開始的時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為建寅之月,即正月。
正月名謂的出現甚早。《詩經·小雅》有《正月》的詩篇:“正月繁霜,我心憂傷。”史傳夏商周至秦漢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戰國秦漢間對此尚有所謂的“三正論”:認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輪流更改正朔。司馬遷《史記·歷書第四》還有記載:“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蓋三王之正若循環,窮則反本。天下有道,則不失紀序;無道,則正朔不行于諸侯。”
然而,誠如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所言“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改建亥即夏歷的十月為歲首,但是,夏歷是比較適合農事的節令,所以并不稱十月為正月,不改正月為四月。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完全與夏正相同。這里正月既不是歲首,也不是改朔,以示“正統”之意。漢沿秦制,漢武帝七年改用“太初歷”,以建寅之月為歲首,以后約二千年間,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見,歷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沒想到將正月和改朔“正統”綁在一起。而自漢以降,歷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為一年的開始,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們視為歲首的原因。
如何準確解讀“正月”呢?“正”在這里是“以此為正”的準則、標志。如此,“正月”即為一年剛開始時,年內所確立的標志性月份的意思。
清黃生《字詁·正》中認為:“世傳秦始皇諱政,故民間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說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為歲首,蓋準此以為標的,故曰正,猶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為確定月份的標準,故斗建也稱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為此意。另外,黃生也認為,正月之正本來就有平聲的讀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諱而改讀平聲。正月寫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讀平聲。

在新的一年開始之際,人們就要借“時新”而除舊布新,以新的標準、新的氣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風俗。
正月實施除舊立新的方式,見證于文獻的是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紀》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疬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更早年末驅逐“疫疬之鬼”的風尚,是遠古的行儺。當今長江流域、西南地區以及黃河流域廣大農村,至今還遺存著“沿門逐疫”,這是一種古老文化的“活化石”——鄉人儺。
安徽池州鄉間村社遺存著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的儺活動。“春祭”即每年農歷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擇日進行,“秋祭”即農歷八月十五進行,平時不進行。為何在正月初七開始?傳說女媧創造蒼生,順序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并于第七天造出人來,故此初七為人的生日。
很早以前,與人們生活關系最緊密的是牛馬犬羊雞狗一類動物。它們的價值幾乎和人的生命一樣重要,這在后期流傳的俗信中可以窺見一斑。《荊楚歲時》記載,那時民間還將一年之間最新、最美好的日子大年初一讓位于一些熟悉的動物:人對自己卻很謙讓,放在初七,為人生日。現實中的普通動物被尊之為人之上的生靈。樸素的民俗觀念,以形象的比喻,透現出一個馬克思概述的哲理,人類生存的歷史前提,是那些供人生存的物質生活本身。
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在探索人類文化意識生成的歷史中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同時這也是人們僅僅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要進行的。”